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周之江 張月琳)“你現在北京開會,請幫助呼吁一下關注山區教育現狀,特別是代課老師的情況,他們很讓我們感動。”這是一條從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大石村發出的短信,收信人是黨的十七大代表徐本禹。
10月15日,記者在大石希望小學找到三名支教大學生時,他們正急切地聯絡著師兄徐本禹。
“從本禹到我們,在大石村支教接力的志愿者已經換了四批。盡管來的時間不長,但我們還是深切地感受到這個貧困山區的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這里的村民需要與外界更多的聯系。”23歲的周宏說。
徐本禹很快回復說:“我正有這方面的想法。等明天討論的時候我會提出來。高老師還在教書嗎?你代我問她好。”
短信中提到的高老師名叫高莉。2003年,已從華中農業大學考取碩士研究生的徐本禹推遲讀研時間,毅然到貴州省大方縣的農村支教兩年,高老師曾是他的同事。
28歲的高莉在農村當了整整10年代課老師。1998年春季學期,學校走了兩名代課老師,他們勸高莉:一學期的工資還不如在外面打一個月的工,有什么意思?高老師回憶說:“那時候,一個學期只有四五百元的工資。但我不是為了錢,從1997年到2000年,三年時間流失了13名代課老師,村里的孩子沒人教,就像孤兒一樣,好可憐。我要堅持下去。”
周宏發出了第二條短信:“高老師還在教書。我有一次和她聊時,她說她會一直教的,她放心不下孩子們。我們幾個都很好,工作也很順利。”
2005年,徐本禹結束支教后,華農大很快選派新的志愿者來接替。在他們的幫助下,貴州省與華中農業大學共同出資37萬余元,將大石小學建設一新。在此之前,舊教室早成危房,甚至有一間是用塑料布和木板搭成。而在徐本禹剛到大石小學的2004年,這個學校僅有120名學生。
“目前學生總數是305名,除了本村的140名,一半以上來自外村、外鄉甚至外縣。”大石小學校長王成范頗為驕傲地說,“今年小升初,全鄉13所小學,我們學校的平均考分排名第一,比第二名要高出20多分。”
這其中,支教接力者的努力功不可沒。王成范說,大學生們帶來了新的教學觀念。“他們非常敬業,成績差一點的學生,晚上叫到宿舍個別輔導,一到周末,套上水膠鞋就出去家訪”。
支教者們卻不愿居功,23歲的華農大畢業生石曉欣說:“除了支教老師,學校還有3名正式教師和3名代課老師,他們比我們更值得尊重。”
盡管不能轉為有正式編制的教師,大石小學的幾名代課老師還是感到滿足。“現在一個月有400元工資,還有50元補貼,該知足了。”王成范說,“孩子們今天受了教育,長大后才有可能比我們生活得更好。”
支教老師張青林自小在湖北農村長大,大石村的貧困面貌令他感同身受。他搶過手機,給師兄徐本禹發出第三條短信:“記得把村民的貧困生活向國家反映一下,幫助他們致富,這樣他們有了錢,才會放心送孩子來讀書。”
“可以從你們接受的社會捐贈中拿出一些補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徐本禹回復說。
結束支教后,徐本禹和母校合作,成立“紅杜鵑愛心社”,發動更多的社會力量關心幫助農村教育事業。
王成范說:“這幾年來,‘紅杜鵑愛心社’給我們學校的捐款就將近10萬元,差不多每個學生都得到了資助。”
從徐本禹開始,4年來,四批共10名接力者先后在大石小學支教。“支教者走了又來,年年都在流動,但他們每個人都跟農村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讓我們將愛心傳遞下去,為中國的農村基層教育出一分力。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這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徐本禹代表說。
(作者: 編輯:)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湖北日報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鳳紝鎮ㄨ璁塊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縐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緗戦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