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接力,就是愛心傳遞!毙毂居碓@樣對學弟學妹們說。
10年來,41位華...">
湖北日報訊 文/圖 記者田悅 龍華
“支教接力,就是愛心傳遞。”徐本禹曾這樣對學弟學妹們說。
10年來,41位華中農業大學學生接過徐本禹的接力棒,循著“感動中國”之路,到貴州貧困山區,點亮大山深處的“紅燭”!靶毂居怼薄麄児餐拿帧
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長跑。一撥又一撥年輕人,交相傳遞的是愛心,是援助西部教育、幫助貧困學生的理想與熱情。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支教者
“徐本禹點亮了希望,我們會義無反顧地接過愛的火把,相信這一年支教生活也會影響我的一生,我不會放棄!
——曹建強接過第一棒時的話
2005年,徐本禹結束支教后,他的母校華中農業大學做出決定,每年在應屆畢業生中招募志愿者,延續支教行動。
胡益波、羅歡、趙曉曉、李錦錦、劉小慶、丁文娜、李森,華農大如今的支教接力者。
百里杜鵑區大水鄉大石村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箐山村本禹希望小學,10年來川流著支教生不息的身影。
2005年7月12日,華農大2名2002級學生曹建強、田庚奔赴貴州,接替徐本禹;2006年,支教活動被納入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全國示范項目,學校開始組建研究生支教團,這一年,支教成員增至3人;2008年,人數又增到4人;2009年第四屆支教團成員由7人組成,至今每年人數不變。
貴州大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羅歡說,幾戶每屆支教團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買水膠鞋和手電筒。
“不管到哪都得走山路,陰雨天滿地泥濘,回來天黑了,沒這兩件寶貝可不成!钡诙䦟弥Ы虉F的張青林在日記中寫道,“這樣走村串戶,是支教團的家常便飯!
從徐本禹開始,支教老師們都是自己動手買菜做飯。“一周外出買一次菜,我們吃得很省,菜里放一點點肉,舍不得敞開吃!钡谒膶弥Ы虉F員田甜說。
華農大團委書記李金發說,盡管條件艱苦,但每年暑期前,招募活動開始時,報名的人都很多。
支教接力是愛心,更是責任。鐵打的學校流水的支教者,遙遠的貴州山村不用擔心沒有老師。
圖為:家訪路上
(作者: 編輯:記者田悅 龍華)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湖北日報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鳳紝鎮ㄨ璁塊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縐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緗戦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