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貴州苗嶺主峰雷公山下的苗族同胞,至今仍然保留著
“以十月為歲首”的周代紀年法,每到陰歷十月,五谷入倉的苗家山寨一派歡騰。蘆笙聲、銅鼓聲、酒歌聲,此起彼伏。苗族的新年就在這聲震山谷的歡樂聲中開始了。
苗年延續的時間不盡一致。有的村寨過五天、九天,有的村寨過十三天,取單數。每年陰歷十月上中旬的卯(兔)日開始過苗年,卯(兔)日的前一天屬虎(寅),村民說虎克豬是殺豬的好日子。當天早晨,村民家家戶戶殺豬過年,主賓吃湯喝酒。
第二天屬卯(兔)日,家家蒸糯米飯,打糍粑,一來自家吃,二來饋贈親友。當天以糍粑和糯米飯作主食,相信吃糍粑,可以堵鼠洞。這天被視為舊年的最后一天,相當于除夕,到了夜間,神秘的祭祀活動開始……
雞叫時分,已進入第三天的辰(龍)日凌晨,當家的男人起床、殺雞、煮飯,并用錢紙貼在室內的巖爹、巖媽、祖靈、保爺、門楣、爐灶、豬圈、牛圈、犁耙、碓磨以及村外的保爺橋、保爺凳、巖菩薩、保寨樹等物上。特別還要由一老一少帶上錢紙糯米飯摸黑出門祭果樹。小孩爬到樹上,給樹貼紙、喂飯。大人站在地上敲擊果樹問道:“今年結不結?”小孩在樹上大聲回答:“結!”“大不大?”“大!”“甜不甜?”“甜!”“落不落?”“不落!”儀式結束,孩子就近撿塊鵝卵石,用事先預備的草繩捆綁好,當做牲口拉回家,放在堂屋東壁下,虔誠地供起來。
做完上述一切,當家的男人喚醒家中女性,梳洗用餐。此時天已蒙蒙亮,掛在屋檐下的畫眉嘰嘰喳喳叫了起來。被叫醒的姑娘和年輕媳婦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登上木梯梳頭。向上登三級,背朝樓梯面向樓板,向下梳頭,落下的頭發要細心撿起來,捆好備用。據說:如此頭發才能長得好,便于綰髻插銀飾。
天還沒有亮,主人把已做好的熱飯菜先“唧擔(苗語:敬祖先的意思)”敬祖先,把“唧擔”的飯菜和酒擺在火塘邊鋪著的稻草的地上,餐具全是土陶乃至葫蘆、蚌殼之類點上香燒好香紙,邊念邊把酒飯、雞、鴨、豬、魚肉丁點的撒在地上敬祖先。據說:”這樣做,祖先才得吃。”這天也是苗族過年的第一天,相當于漢族的大年初一,(苗年節也就是從這一天算起,直過到五天、九天、十三天不等)。“唧擔”結束后,天剛蒙蒙亮,開始放鞭炮,放完鞭炮,當家的或長輩宣布吃飯時,全家開始過年(吃飯)了。苗寨里,這天哪一家鞭炮響得最早,哪家年(吃飯)過得最早,哪家最勤快,哪家就發財。因此當家的都紛紛搶時間起早做飯菜,“唧擔”祭祀,爭取搶“龍”神,以示來年風調雨順,發財發富。可這一早上的勞作要注意,不掃地,不倒水,吃飯時也不能泡湯,不準吹氣。如果泡湯、吹氣,新的一年里,就會山水沖垮田地,山風吹倒莊稼。男主人凌晨殺雞、殺鴨、開始做飯菜時,姑娘婦女急著起早抬水,起得越早,抬水越早的婦女越勤快。
這天早上因是辰(龍)日,先在自家吃飯后,開始喝“串寨酒”這也是必須遵守的,喝“串寨酒”時,男主人先登門(先從本房族親兄弟開始),一來兄弟祝賀新年,敘之一年來的勞動所得,二來是加強兄弟之間與寨鄰間的團結,以示來年家庭五谷豐登,全寨團結和睦。“串寨酒”男主人先到,“唧擔”祭祀后,女主人隨后參與,可以一起喝串寨酒。從前,串寨不唱酒歌,原因大概是同一家族互不嬉戲。可如今改革開放了,不唱敬酒歌,酒興上不來,也就破例了。他們唱歌敬客人,彼此也互唱互敬,但敬嬸子與敬兄弟姊妹還是有些不同,敬前者似乎活躍一些。敬酒可有規矩,由家中女主人先從最老的輩份最大的或客人敬起,敬到最后一個人,那個人得站起來與敬酒的女主人一起喝交杯酒,否則,你就失禮了。
第四天已(蛇)日開始斗牛,又稱“牛打架”,也有斗雞的,即是家族、寨鄰
都拉牛(或雞)到規定的場地進行斗牛(斗雞)。男女老少都集攏于此看熱鬧,親朋好友也集中于此,共敘情誼,互邀喝酒(不限于親兄弟),一派喜慶豐收,團結和睦景象。
申(猴)日是苗年第7天,活動有了新內容。前幾天主要是吃喝,往后轉為娛樂了。“猴”日午后,保管銅鼓的“文化寨老”,用香紙、鞭炮、米酒、鯉魚等“唧擔”祭祀“醒鼓”,先在舊鼓坪上跳幾圈,后移至新鼓坪上繼續跳。他們家人跳過后,全寨男女老少、寨外來客才能跟著跳。眾人身著節日盛裝,在芒筒、蘆笙伴奏下踩銅鼓的節拍,圍著鼓柱跳舞,這叫“踩銅鼓”。入夜,寨中姑娘與寨外青年在寨邊、村頭或河邊寨子規定的游方場上對唱情歌,苗話叫“游方”。踩鼓、游方,延續到子(鼠)日才結束。
[相關鏈接]:
苗家兒女慶“新年”苗族苗年(圖) 苗年與苗族傳統歷法(圖)(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