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光明日報頭條刊載了湖北武漢90后大學生劉普林“幫媽媽掃大街”的故事,故事中的一幅幅生動畫面記錄著劉普林行善之舉:不怕臟、不怕累、不怕丟面子,堅持利用休息時間幫媽媽掃大街;為了省錢,每天在學校撿破爛,用換來的錢給同學買西瓜吃;為了能幫助外地貧困生,把自己得到的補助讓給他人;為給生病的同學捐款,每天只吃幾個饅頭;為了愛,去獻血;為了幫助他人,受苦受累都愿意。
從劉普林的故事中里我們可以讀出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覺悟,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身處何境,都要行善不止。孔子說:“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孟子認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從善”是一種竭忠盡孝、寬厚包容的心理素養,是一種求真務實、尚善愛美的價值品質,是一種謙遜和藹、播恩施惠的生活態度。要求我們存善心、養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誠待人,謙和處世,用忠心孝情感恩父母、用關懷奉獻感激鄉鄰、用忠心赤誠回報祖國,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誠心誠意善待每一個人。
行善貴在堅持。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為,有的人因善要常為而不能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為。殊不知,行善就在身邊,貴在堅持。對人常保持微笑,是善行;原諒別人的無心之過,是善行;發一條給人力量的微博,也是善行。“微善”如黑夜中的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們渴望文明、積極向善的心靈;“微善”如寒冬時節墻角邊的朵朵臘梅,能夠喚起人們對溫暖春天的無限憧憬。“微善”如荒漠里播撒的一粒種子,不經意間,人們會發現,原來曾經的荒蕪已然是鶯歌燕舞、芳草萋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只要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實踐,善行成為一種習慣,當全社會講公德,崇道德,善行成為一種風尚,文明和諧的社會目標也就為時不遠了。
(作者:張友君 單位:監利縣委辦公室)
瀵逛笉璧鳳紝鎮ㄨ璁塊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縐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緗戦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