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日,在華中農業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丁潔作為研究生代表走...">
“天邊邊那樹紅杜鵑,映紅了山里人這張臉……”
2010年3月1日,在華中農業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丁潔作為研究生代表走上主席臺,這個高挑清秀的女孩兒未言先唱,用這樣一曲悠揚清脆的山歌,為現場6471名新生帶來了一份關于大山的記憶與情愫。在那里,她剛剛完成了貴州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為期一年的支教任務。
而同一天,遠在貴州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的姬勝玫、田甜、徐小偉、張春麗、俞芳和貴州大水鄉本禹希望小學的陳立、張鋼仁等7位派自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志愿者,同樣在隆重的開學典禮上唱起了這首悠揚清脆的山歌。這7位研究生是繼丁潔、史東偉、周磊、丁記峰、施世明等5位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志愿者之后的第五棒愛心接力志愿者。
在華中農業大學,“赴貴州支教”,是幾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字眼,每年想成貴州華農大石希望小學和貴州大水鄉本禹希望小學的支教志愿者,需要層層競選考核,不僅學習成績、思想政治、身體健康等各方面條件嚴格,而且競爭相當激烈。
愛心接力:
只為那貧困山區的孩子
說起支教志愿者,不能不提到一個名字。在華中農業大學,同學們說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生活中大家都親切的稱他“本禹大哥”。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愿毫不保留地反射給別人。”——摘自徐本禹的日記。
2003年3月,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他卻做出了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放棄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去貴州省的貧困山區支教。之后,徐本禹先后在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為民小學、大水鄉大石小學支教兩年。
曾有一名網友這樣評論徐本禹:“他認識到了作為一根火柴的意義。他不是第一根火柴,也不會是最后一根。”
很快,第一批踏著徐本禹的腳印,接過支教接力棒的曹建強和田庚再次回到貴州。曹建強回憶說:早在2002年他讀大一的時候,就曾在校園里注意到一個腳穿千層底布鞋的學長。“因為穿千層底的布鞋是北方農村人的傳統,我就是一直穿著千層底的布鞋讀完高中的。來讀大學,進了大城市,怕被人笑話,就沒帶布鞋,穿著雙皮革的假皮鞋來讀書。所以見到穿布鞋的同學,我就有種打心眼兒的敬重。”
被評為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后,“徐本禹效應”由此得以擴展。2006年,華中農業大學的支教活動被納入到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務扶貧接力計劃全國示范項目。學校從這一年開始組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支教的火把年年相傳,志愿者的愛心之火也愈發壯大,今年9月,作為第五批研究生支教隊伍,陳立、姬勝玫等7名志愿者又一次踏上了前往貴州的支教之路。 以徐本禹為代表的研究生支教團的榜樣力量迅速彰顯,華中農業大學的同學們積極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資助活動。有同學坦言,自己也許沒有機會前往貴州支教,但是可以通過捐贈圖書和衣物等行動對貴州的孩子們獻一份愛心,并將這種助人為樂的意識溶化到自己的生活和信念中去。
2006年,支教返回母校的徐本禹、曹建強和田庚在“華農貴州支教基金”基礎上成立紅杜鵑愛心社。至今,這個公益性質的學生社團已資助過上千名貧困兒童及中小學生。為貴州山區小學募捐課外圖書8萬余冊,為14所小學建立了圖書室,為貧困兒童募捐價值100多萬元的衣物。同年4月,紅杜鵑愛心社開展首屆“貴州鄉村骨干教師到漢交流學習”以來,已有80多名貴州各個山區的優秀骨干教師到武漢交流學習,至今年5月已是第四批。
而這只是諸多志愿服務西部行動的一個縮影。
自2003年我國發起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來,全國已有近10萬名大學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6個省(區、市)500多個貧困縣的鄉鎮一級,從事支教、支醫、支農等方面的行動。
苦中作樂:
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2008年,華中農業大學第一次往本禹希望小學選派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本禹希望小學的生活條件要比華農大石希望小學更為艱苦,吃水要到離學校不遠的蓄水池去挑。蓄水池是周圍老百姓公用的,遇到干旱的時候吃水非常困難,經常可以看見在蓄水池旁擺著一排空空的水桶,支教的同學經常晚上十一二點一個挑著水桶,另一個打著手電,深一腳淺一腳的去池塘打水。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形容的是云貴高原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喀斯特地貌奇特的地理環境下,當地的米、面和蔬菜都很少見。志愿者介紹到,一般的村民一年四季都是吃包谷飯,好一點的才能經常吃上土豆,土豆是蒸或餾著吃。在支教隊里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早上吃土豆,中午馬鈴薯,晚上potato。”第二批支教團成員秦麗回憶到,一次給一個六年級的同學過生日,餐桌中央放著一大盆米飯,上面插著三根白色粗壯的蠟燭,戲稱為“生日米飯”。生日宴一共八個菜,中間的四個大碗都盛的滿滿的,堆的像小山似的,全是特產——炸土豆;外面的四個盛著辣椒面。關上燈,在燭光中她唱起《生日歌》,山區的孩子們高興得合不攏嘴。
在一年的支教生活中,志愿者個個成了生活的能手。植物科學專業的同學發揮專業特長,自己開辟出一小塊農田來種植蔬菜,這才能嘗嘗久違的“綠色蔬菜”。要是能蒸一次饅頭,那將是來自北方的同學們的紀念日,他們唯一抱怨的是鍋太小了,因為“鍋有多大,我們的饅頭就能蒸多大”。
“我們走得正,我們在大方;我們心地善,我們在大水;我們骨頭硬,我們在大石!”其中“大方”、“大水”、“大石”分別指的是貴州省的大方縣、大水鄉、大石村,這是志愿者們走過的軌跡,更是他們的口號和信念,是他們堅忍不拔、樂觀奉獻的寫照。
特色支農:
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
施世明是支教接力行動第四棒的成員。2008年“十一”長假過后的第一節課,他提著幾個大柚子走進教室,孩子們幾十雙眼睛都睜得大大的。在全班學生地注視下,他剝開柚子當著大家的面先吃了一瓣,一邊吃一邊給大家講解,然后把柚子分給每個同學一瓣。
看著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施世明的心里酸酸的。幾天前的一節語文課上他正在給同學們講解課文《三峽之秋》,當讀到“三峽的秋色,是從大江兩岸的橘柚樹開始顯現的”這句時,有同學站起來問橘柚樹是什么樹。他回答橘柚樹就是指橘樹和柚樹,但是孩子們紛紛說柚子這東西從來就沒聽說過,不知道是什么樣子,更沒吃過。作為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施世明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從植物學的角度給孩子們介紹了柚樹及其果實柚子的特征,同時也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孩子們親口嘗嘗這種水果,這才有了課堂上那一幕。
志愿者的到來,特別是具有特定專業背景的志愿者們,往往能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之余,為學校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的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園藝林學學院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城市規劃與風景園林設計方向)的志愿者董橋鋒就曾為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的校園進行過設計改造,并通過網絡等媒體力量自行籌資八萬余元,為小學新添兩間教室,及時解決了因教室資源緊張對教學工作的影響。另外,志愿者們每逢雙休日一定會抽出時間來進行家訪,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發揮農業大學的優勢,為村民們解決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
作為志愿者強有力的后盾,華中農業大學利用其專業特色,5年來連續不斷地組織近百名來自種植、園林、養殖、社會學、園林規劃等學科的專家學者赴大水鄉指導,數百名學生接力開展支教、技術服務、社會調查活動。2009年4月,華中農大近10名教師再次前往貴州畢節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大水鄉(原大方縣大水鄉),考察了當地農業,并對百里杜鵑風景區建設提出意見。2009年10月下旬,貴州省百里杜鵑風景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家耀一行10余人來到華中農業大學考察交流。雙方就建立長期的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等方面達成框架協議。華中農業大學將發揮其學科優勢,將學校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對當地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的生產力。雙方以研究生支教團為紐帶,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在促進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和高等院校志愿服務工作方面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收獲真誠:
那山那水那人
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在華中農業大學的支持下,在媒體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注下,這里建起了華農大石希望小學和本禹希望小學。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的前生是始建于1942年的“國立大石小學”。當時,學校還只是一個由民間自發組織的私塾,校舍由老百姓提供。1947年至1948年間,學校停辦兩年。1949年后,學校恢復辦學并更名為“大石小學”,當地村民自發修建了三間草木結構的教室,也是當時大石村唯一的一所學校。徐本禹放棄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到我省大方縣大水鄉大石村支教,被評為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后,徐本禹支教的效應由此得以擴展和放大,大石小學也因此受到社會關注。隨后,華中農業大學和貴州當地教育單位聯合投資37萬余元修建新校舍,大石小學遂更名為“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由于學校高度注重德育工作,狠抓教學質量,在全鄉13所小學綜合測評中,學校每年都名列前茅,為初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
大水鄉本禹希望小學位于大水鄉箐山村,始建于1971年,原名大水鄉箐山小學,建校時借用村公共民房3間,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2名任課教師。此后,學校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增至一、二、三、四、五共5個年級,還兼辦了三年(一屆)的初中。此后,學校設施和辦學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但還遠遠滯后于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2005年,受徐本禹支教經歷的感召,徐本禹家鄉山東聊城捐款25萬元,同時貴州省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原大方縣)人民政府出資24萬元,興建了新校舍,學校更名為本禹希望小學。學校現占地面積3240平方米,建筑面積771平方米,教室7間,辦公室1間,圖書室實驗室合用1間,教師宿舍2間。全校現共有學生318,教師13人。從2008年起,華中農業大學決定派遣志愿者服務學校,當年共有史東偉、丁記峰兩名志愿者前往本禹希望小學支教。志愿者到學校后,在承擔日常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協助進行管理和資助工作,對學校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批批志愿者給貴州大山中的這塊土地帶來了變化,沒有改變的,那便是山里孩子們的真誠與樸實,志愿者大學生們一次又一次的被深深地打動。
周宏曾在2007年7月到2008年8月間在大石希望小學支教,期間他留下了107篇圖文并茂的支教日記,其中有這樣一件事一直讓周宏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周宏打水洗頭。突然,他感覺有股力量把他的衣領往上拉,扭身一看,是四年級學生羅敏站在她的身后,羅敏小聲地說:“周老師,你的領子要被水打濕了。”他看到羅敏用左手拉著她的衣領,另一只手拄著拐杖,用力支撐著那單薄瘦小的身體。擔心孩子會摔倒,周宏迅速地洗完了頭。
羅敏的雙腳患有先天性畸形,幾乎喪失活動能力,從2006年開始,徐本禹幫她聯系了上海一家醫院,并通過安利公司的資助為她做了半年的治療。從她兩條大腿的膝蓋上部一直到小腿植入鋼板,進行矯正,所以羅敏走路需要靠一根竹子做的拐杖來維持身體平衡。
交談中,周宏發現羅敏的普通話很標準,完全不夾雜貴州當地的口音,羅敏說自己的普通話是在上海邊治療邊上學時學到的。周宏鼓勵她去校廣播臺。后來羅敏成了華農大石希望小學校廣播臺的一名小播音員。周宏說,這里的學生都是這么堅強懂事,“特別是羅敏給我拉衣領的情景,已經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我將永遠不會忘記。”
幾乎每個志愿者都有這樣的經歷,手中突然被塞進一兩個雞蛋或者一塊芝麻餅干,還沒來得及看清是哪個同學,孩子們就哄散著跑掉了。志愿者簡陋的房間中也總是因為貼滿了孩子們送給他們的圖畫而變得生趣盎然。
2008年底,華中農業大學的大一學生李滿營被確診為白血病。消息傳到貴州,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的孩子們把這位遠在武漢的大哥哥當做自己的親人,紛紛畫畫、寫信送上自己的祝福。知道治病需要花很多錢,三年級的嚴潔,放學后就跟媽媽上山挖藥材,賣了五塊錢。同班的王春蘭賣了四個雞蛋,湊了一塊錢。就是這樣,一塊塊小小的硬幣,一張張被揉得皺巴巴的錢收集了上來。李滿營在病床上得知這件事,滿含熱淚地說:“等我病好了,一定去貴州支教。”
志愿者們談起自己的學生總是帶著無限的感動,他們總說自己給予的太少,而孩子們的回饋太多,特別是孩子們真誠善良的心是所有志愿者受到的最為珍貴的禮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已習慣把學校看成麥田,而老師自然就成了在麥田里守望的長者。那一季一季成熟的麥子,就這樣讓麥田的守望者,從激情四射變得成熟深邃;就這樣讓麥田的守望者,從翩翩少年變得垂垂老矣。匆匆地穿過一片麥田,不見收割者,但見守望者。那無際的風刮得麥子上下翻騰,青青的一片猶如綠海。”一位志愿者如是說。這也許是所有支教大學生心中一幅永遠的畫面。
(作者: 編輯:)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湖北日報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鳳紝鎮ㄨ璁塊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縐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緗戦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