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感嘆
圖為:袁北星
袁北星(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徐本禹及41名華中農大志愿者延續十年的支教行動,用真誠、愛心和善行詮釋了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的當代志愿精神。他們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并賦予其時代內涵。華中農大召集專家教授赴大水鄉,為地方經濟發展出謀劃策;社會各界踴躍捐資,一幢幢希望小學拔地而起……我們看到,徐本禹效應正在不斷拓展和放大。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擔當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社會責任,派出記者踏訪華中農大支教團10年支教路,他們不畏艱辛采寫新聞,感受“本禹精神”薪火相傳,發回的一系列鮮活、感人的新聞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當前正在廣泛開展的“走、轉、改”活動作了最生動的注腳。
我們堅信,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行列,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加快文明湖北建設、推動湖北跨越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圖為:高衛華
高衛華(中南民族大學新聞系教授):當年,徐本禹在大山深處的堅持“感動中國”;今天,華中農大支教團隊10年的堅持,已使支教活動成為年輕大學生理想與現實接壤的精神承載體。因此,徐本禹和華農學子堅持支教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對貴州山區的資助。它是我國新一代大學生甘于為國家建設付出的可貴精神的一種重要呈現。
我閱讀了湖北日報關于“華農大貴州支教10年踏訪”的全部報道。這些真切、鮮活的一線報道,將關注貧困地區發展的重大課題通過支教活動這一視點得到落實,也讓讀者內心受到深深的感染和感動。一個人、一個團隊的能量是有限的,改變偏僻貧困山區的面貌,需要政府有完善可行的政策支持,需要更多大學生積極投身其中,上下齊努力,匯聚成社會各界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