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治庸問責”風暴,迅猛而強勁,不僅在埠內深得民心,震動很大,也在全國引起反響。有網民直言,治理官員“庸懶散”應該在全國掀起,希望武漢開個好頭。這說明,官員“庸懶散”不只一地獨有,武漢能在發展關鍵時期大興“治庸問責”風暴,能針對普遍性問題大刀闊斧,就是為城市跨越式發展輸入內在動力。
城市要發展,吏治是關鍵。城市要大發展,則有相應的治理力度。所謂大治,就是從嚴而治,全面而治,治出干部隊伍清正的思想作風,昂揚的精神狀態,踏實的辦事能力,與時俱進的執政水平。那些讓市委書記“睡不著覺”的人和事,那些讓市民不滿而無奈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那些讓投資者、創業者望而生畏的軟環境問題,就在當治必治之列。
無論何時何地,共產黨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對勤務員考察的范圍就是看其如何為人民服務,考核的標準就是辦事態度、辦事能力、辦事效率,就要看其在對應的崗位上,是事事努力還是無所事事,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干部不為民做事,要其何益;干部做不了與其職級相符的事,留其何益;一些干部不僅不干事,還要妨礙人干事,更不能姑息遷就。
庸者,不干事、干不了事的概括。從實際情況看,庸有兩種:一是平庸無能、不學無術,搞經濟的不懂經濟,管司法的不諳法律,辦學的不識教育,因而尸位素餐;一是能力不是問題,而是“官”念錯位,汲汲于爭權奪利,只想做官,不想盡責,一朝位高權重,就自甘平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樣看來,防止庸者的出現,至少要從兩個問題入手。干部選拔機制要足以保障選賢任能,讓濫竽充數及官德不健者沒有可乘之機;干部的任用考核必須完善,以保證能者上、庸者下,讓踏實努力干事的人得到相應激勵,讓不干事、干不了事的庸人沒法悠然自得,逍遙快活。
就社會而言,治庸不只是干部群體的內部治理,也是還人心一個公道。從人的全面發展視角,官員無疑是一種體面的職業,而公平公正的獲取這種職業,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如果這種職業的獲取,不是源于公開公正的程序而是一套似是而非的潛規則,不是依據人的素質而是因循人脈關系,那么,官員職位的取得,就失去了合法性與公正性。
權力意味著責任,一般指政治之責。其實還應明確一點,握有權力的官員還負有與職位相應的契約之責。一定的職級對應著一定的福利待遇,薪金、住房、醫療等,“孰知養之之優,蓋由責之之重。”當你欣然享受這份待遇的時候,就視同與納稅人簽訂了一份職業契約,就必須對此有所敬畏,如負在身;倘若只有消受待遇之優,而無須擔盡職盡責之重,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我們應借“治庸問責”風暴之力,蕩滌出一個官官相勵、官清民悅的常態。(來源:光明網)
瀵逛笉璧鳳紝鎮ㄨ璁塊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縐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緗戦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