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武漢會戰”四個字會讓許多人熱血澎湃。
1938年6月至10月,日本侵略者動用了12個師團近40萬人的海陸空軍進攻武漢。中國軍隊為保衛武漢投入了近百個師,最后以巨大代價,斃傷日寇12萬人,迫使日軍改變南進戰略,抗日戰爭從此轉入相持階段。
2005年月中旬,記者來到武漢,追尋抗日英雄遺跡時,得知當年的戰斗首先是在武漢的天空打響的。雖然這是年輕的中國雄鷹與世界空軍強國日本空軍的第一次交鋒,但由于備戰得力,指揮有方,侵略者在丟下14架飛機殘骸后倉惶退卻。中國5位飛行員血灑長空,以自己的生命為中國軍隊和中華民族贏得了勝利,贏得了榮譽,贏得了尊嚴。
置身略顯空曠的王家墩機場,記者發現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早已找不到當年的跑道、機坪,但英雄的壯舉始終留在人們的心中。據一同前來的空降兵某師政治部主任司家安介紹,武漢有一條陳懷民路,正是為紀念在保衛大武漢中壯烈獻身的飛行員陳懷民少尉的。陳懷民在戰機中彈受傷、無法再戰時,沒有跳傘,而是駕著戰機高速沖向一架敵機,與敵人同歸于盡,為中國空軍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史詩。
從王家墩機場起飛的中國戰鷹,還有兩件抗戰史上膾炙人口的壯舉。1938年3月12日,中國飛行員湯卜生駕駛單翼普式偵察機,低空飛入已被日軍占領的南京上空,飛謁中山陵;兩個月后,5月19日,兩架B10轟炸機滿載著20萬張傳單,渡海遠征,一路奔襲,飛臨日本九州上空,散發了傳單,安全返航,圓滿完成遠征日本本土的任務,成為戰爭開始后第一支飛入日本領空的外國軍事力量,世界震驚。
兩次壯舉,均是沒有空戰能力的飛機,沒有護航編隊,單機長途遠征。這不僅僅需要視死如歸的精神,超越常人的膽識,更需要過硬的戰斗本領和對武器裝備的熟練掌握。這也正是現代軍人所應具備的品質。
今天的王家墩機場仍然是軍民兩用機場,不過機場停著的卻是我軍先進的飛機,我們看到的是威武的鷹陣,雄壯的軍威。徜徉在機場的鷹陣,撫摸著新型戰鷹,我們不禁浮想聯翩。60多年的時間里,戰爭的手段、戰爭的樣式在不斷演進,戰場也在空前擴大。但無論戰爭怎樣變化,我們相信擁有昂揚戰斗精神的中國軍人,都會經受住考驗!(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