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
襄樊劉集機場
湖北民用機場
1989年12月14日通航,是全國第一家由地方集資興建的民用機場。該機場跑道長2600米,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C,擁有京、滬等10余條航線,可起降波音757等大中型客機。
宜昌三峽機場
1996年12月28日通航,可起降波音737、757,空客A320等中型飛機。
恩施許家坪機場
該機場1993年11月建成交付使用。2005年,改擴建工程竣工驗收,波音737就此飛進恩施。
沙市機場
該機場是在原國民黨軍隊修建的簡易機場的基礎上整修改建后啟用的,于1992年完成擴建,其跑道長1800米,可供波音737飛機起降。
武漢航空從新起點起飛
T2助力,天河變身中部最大
“這里將來要拆掉,變成第三航站樓。”孟正國拍拍坐著的沙發。他所在的位置,是湖北機場集團辦公樓的一間會議室,緊挨著武漢天河機場的老航站樓。
此時,4月8日,上午10時,武漢正是春雨初歇。室外1000米左右處,一個展翼欲起飛的龐大建筑——被稱為T2(Terminal2)的第二航站樓里,保潔、技術人員進進出出,做著啟用前的最后準備。
作為湖北機場集團董事長,孟正國比任何人都期望天河機場能借T2展翅騰飛,一鳴驚人。作為中部最大城市,武漢機場客流量曾落后于長沙。當第二航站樓啟用時,長沙機場也在加長跑道,增擴航站樓;合肥正為2010年搬遷老機場忙碌;吞吐量1150萬人次的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改擴建完成,已投入運營4個月。
十年一夢終圓成。經過3年建設,一個設計容量為1300萬人次的新航站樓終于正式啟用,集納了先進的值機、行李、安檢、控制等先進系統,建筑本身更不用說。天河機場信息工程公司胡小安帶記者參觀新航站樓時,說了一句話:“真是鳥槍換炮了。”
也是。第二航站樓啟用后,天河機場航站樓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停機位64個,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可達7500人次,今年客流量有望突破1000萬人次,是過去老航站樓的兩倍,成為中部最大的樞紐機場。
孟正國說,T2啟用,從小處看,是天河機場綜合保障服務能力提升,滿足了當下武漢航空客貨市場的高速增長。從大處看,T2建成,凸顯了武漢在全國航線布局中“航空天元”的地位,和“九省通衢”的交通轉換優勢。“中國航線網絡建設,武漢是承東啟西、轉南接北的重要支柱。未來3-5年,天河機場將邁入全國十大機場;未來10年,有望成為全球百大機場。”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排位第100名的是芬蘭赫爾辛基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1200萬人次。不過,百大機場中的國外機場,增長幅度普遍為3%-5%,有些還是負增長,而國內包括天河在內的機場年均增幅都超過17%,進入全球“百大”很有希望。
“超級鏈條”:賺“天上的錢”
對于天河機場,湖北、武漢都寄予了很多期望。
國際民航組委會測算,每100萬航空旅客,可為周邊區域創造1.3億美元的經濟收益,能夠帶來1000個直接和3700個間接工作崗位;每新增10萬噸航空貨物,將直接創造出800個工作崗位;每新增一個航班,將直接增加750個工作崗位。早在10年前的1997年,中國民航業直接收入在700億元,間接收入超過2000億元。
這顯然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和超級經濟鏈條。這也是武漢在天河機場附近規劃航空城,發展臨空經濟的原因。
在已修訂的武漢機場總體規劃中,未來的天河機場將擁有至少3座航站樓,4條平行跑道,能夠起降世界上的各類飛機;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75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將達到100萬噸,年起降架次將達到60萬-70萬架次。運營規模可與北京、上海、廣州的機場相媲美,成為國內少有的擁有雙跑道的大型樞紐國際機場。
與尚在遠期的總體規劃相比,武漢臨空經濟規劃已開始動手實施。2007年8月,《武漢臨空經濟區總體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評審。機場所在的黃陂區天河、橫店、祁家灣、盤龍經濟開發區共90平方公里,劃為臨空經濟區,以重點發展航空運輸業,同時集聚相關的航空物流企業、航空加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
權威專家預測,臨空經濟區最終將成為繼沌口、東湖高新后,武漢市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引擎”。未來5年里,臨空經濟區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
記者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天河機場32萬噸的全新航空貨運中心正在建設,2010年前新建全貨機機坪。總投資120億元的佳海德國航空城項目簽約。武漢首家航空貨運企業——友和通道貨運航空公司已獲批組建。國際快遞公司UPS、敦豪,正聯合在漢建立中國區的快遞分揀中心。與臨空經濟區配套的機場北出口路已建成,并將延伸到漢十線;地鐵二號線直通機場、長途客運站、公交首末站、出租車站等項目,也正加緊推進。2007年,黃陂區航空及相關企業總數達到68家,全年實現臨空產業及相關稅收收入1億元。
1:12,航空擴展經濟邊界
有關航空業之威力,有另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航空每投入1元錢,會給相關產業帶來12元的效益。民航業專家稱之為捆綁發展,“航空帶給區域的變化,遠不是黃陂區的發展。”
有經濟界人士分析,民航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擴展,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航空城經濟,即以機場為核心,發展航空客運、貨運、物流、機場購物、休閑度假、旅游商務以及與機場相關的其他產業。第二是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即中樞機場作為地區的重要門戶,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保稅倉儲、物流中轉與配送、國際采購、展覽展示、加工出口以及其他保稅延伸產業集群。第三是與航空物流緊密相關的旅游、高科技等其他間接產業的迅速發展。
在武漢,這一趨勢已經盡顯。
最為表層的,是湖北機場集團及附近相關產業繳納的稅收明顯增長。緊鄰機場的盤龍城地價,從每畝幾萬元快速增長到上百萬元。黃陂區一批農民,因機場建設,轉身成為機場的工作人員。人們笑稱,黃陂區經濟發展提速了至少10年。
今天,與快捷、安全的航空物流緊密相關的電子科技、醫藥、旅游、服裝等產業,正在武漢迅速擴張。富士康、冠捷、中芯國際,都已成為武漢航空貨運的重要客戶。就在今年3月,天河機場首降世界最大的波音747—400F型全貨機,機上運輸的,正是中芯國際武漢廠一批重37噸的超高精度精密儀器。
影響還會更深遠。武漢一位政府官員認為,航空運輸產業的發展,很可能帶動現代服務業和輕型高新技術產業的“北進”,帶動武漢地區產業結構的局部調整,并在北部形成一個新城。另一變化是對改善城鄉二元結構的幫助。黃陂是武漢市的農業大區,人口113萬,其中農業人口超過90萬。航空業發展,帶來了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業人口的轉移。
當天河機場啟用第二航站樓時,人們還普遍認為,這是武漢作為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作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進一步完備自己的服務功能。無論稱之為城市的窗口還是地標,歸結到一點,新航站樓提供了舒適、快捷的航空服務,增強了城市的競爭力。
而觀念的擴展,是另一項收獲。有專家認為,航空業帶來地區經濟外向度的增大,帶來更多國際、國內的商業和旅游客人,也帶來更多新的觀念和思想。
新模式打造最佳購物機場
60余店面任挑選
記者提前進入天河機場第二航站樓參觀,一過安檢通道,就看到A、B指廊兩邊,一字排開著漂亮的商業門點,有服裝、餐飲、皮具箱包,還有化妝品、休閑戶外、茶藝、書刊等。其中大部分是國際國內的知名品牌。這是T2的品牌商業街。站在高大透亮的航站樓里,記者恍如到了香港赤臘角新機場的候機樓。
與老航站樓簡單稀少的商業服務設施相比,新航站樓規劃的商業經營區域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服務門點有60多個,多數在新航站樓的第二層。門點中,有國際知名品牌MCM皮具、BOSS、VASTO,有中、西餐、咖啡廳,還有近300平方米的肯德基快餐店。
商品與市區同質同價
在T2,商業門點已成為機場向旅客提供舒適服務的一部分。
早在T2籌建期間,機場方面就聲明,候機樓內商品與市區的武漢廣場、新世界百貨等同質同價。武漢機場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汪長華舉例,一袋鴨脖子,T2價格為22元,在市內的五星級酒店,賣30元,在市區一家量販店賣18元。“機場經營成本高,光貨車進出一次高速公路就得120元。相比之下,目前價格真的不高。”
為保證商品的質量,這次,在選擇進T2的商品品牌上,機場方面采用了三種方式。品牌商品通過招標和商談來決定,所有便利、特產商品,改原來的租賃經營為一律由機場自己的商貿專業公司經營,統一采購,降低成本,并嚴格管理。
目前,T2內的1家書刊店,是從3家店中競標而來。另有10家品牌店是從40家品牌中擇優選出。
汪長華說,商業服務同質同價,品種豐富,是機場希望旅客在候機時有舒適感,放松休閑。
經營脫胎換骨
汪長華用“脫胎換骨”,來形容新、老航站樓的商業服務差別。
“首先是品牌結構脫胎換骨”。老航站樓商業門點以土特產為主,現在是國際知名品牌、國內一、二線品牌支撐。“其次是購物設施脫胎換骨”。T2商業門點裝修,總投入超過1000萬元。三是服務脫胎換骨。銷售人員是機場集團從省內幾所商業職業學校“訂單式”培訓來的員工,學過服務禮儀、顧客心理學等專業課程。
據介紹,T2商業經營,從招商到最后裝修,都是專業化運作。先期請專業咨詢機構進行市場調查,品牌進店,滿足中高端客戶。并按國際慣例,提前規劃好商業設施,占據候機樓總面積的10%。裝修全部為工廠化,全部在工廠里做好,只到現場拼裝。整個商業流程是商隨客走,緊貼旅客服務。在春運、黃金周等節假日,還會策劃統一促銷,以提高旅客的滿意度。
汪長華說,有信心成為武漢第二個新世界,還要努力成為“全國最佳購物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