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赤壁市在推進三國赤壁古戰場提檔升級過程中,針對景區缺乏大型演藝活動現狀,引進文旅部對外文化交流專家、杭州亞運會導演羅可歌團隊策劃設計,在東風廣場打造大型實景演藝《2025赤壁借東風》。演藝有哪些亮點,進度如何?4月15日,記者專訪羅可歌,為大家解鎖演繹密碼。
《2025赤壁借東風》以“說書人”為敘事核心,用新鮮的觀察視角、幽默的現代語言講解“空城計”、“苦肉計”及“草船借箭”等歷史典故,串聯起整條觀演動線,通過細膩刻畫市井煙火、恢宏展現戰場烽火、深刻描摹英雄豪情,讓歷史風云與時代精神產生共鳴,推動赤壁文化基因煥發新的生命力。
《2025赤壁借東風》實景演藝導演羅可歌:演出始終貫穿的形式是一個說書人,用當代的說書人來說他對赤壁之戰的理解,在演出當中運用了很多現代的玩法,包括手機的彈幕,如果當年東風沒來,故事會怎么樣等等,做以往沒做過的一種表達方式。以相對輕松的方式,我們當代人怎么玩景區,怎么看劇,是有一個邏輯性的,說書人的串聯,包括里面的歷史人物,曹操也好,劉備也好,他們在這臺戲當中,不僅僅演的是他們自己,他們也是穿越千年。
演出以“赤壁借東風 你我皆英雄”為主題,依托三國赤壁古戰場東風街區與東風廣場,采用“散點表演+主劇演出”的多維敘事模式與“行進式+坐定式”的復合觀演形態,將街區表演分為“入城篇·大江東去”、“市井篇·江山如畫”、“軍營篇·風流人物”,主劇表演設為“戰爭篇·人生如夢”,通過45分鐘的演出,呈獻一場原汁原味的三國文化盛宴。
《2025赤壁借東風》實景演藝導演羅可歌:我想用當代人的一種審美情趣和審美習慣來詮釋,來表達當代人對赤壁之戰的一份理解。當年的戰火紛飛、當年的群雄逐鹿已經湮沒在的歷史浩瀚里面了。所以說我覺得像總書記講的,要把古籍里面的詩詞、故事、文物活化,那就需要用藝術的手法,文化的表達去進行一個完美精準的詮釋,恰恰這臺劇就是具備了這個條件來進行表達。
為了讓觀眾親身參與“赤壁之戰”中,劇中圍繞全民皆兵理念,設置了陣營機制、互動環節、換裝服務,并將赤壁非遺文化——腳盆鼓融入看臺,游客可隨劇情節奏擊鼓共鳴,化身赤壁將士,以鏗鏘鼓點奏響歷史凱歌,共同演繹英雄故事,在歷史與現實交織中,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2025赤壁借東風》實景演藝導演羅可歌:在這臺劇中,大概只有六七十號演員。但是我演出中有近3000個演員,哪里來,2000個觀眾都是我的演員。每個觀眾都有個盆鼓,在演出中間的某一個段落,會邀請我們所有的觀眾,此時此刻要打仗了,盆鼓一起敲起來,就是全民皆兵了,這種氛圍就是我們所說的沉浸式。
2000多年前,諸葛亮借的東風,是摧枯拉朽、克敵制勝的戰火雄風;2000多年后,三國赤壁古戰場借的東風,則是凝心聚氣、砥礪奮進的時代之風。演出將赤壁之戰這盤歷史大棋置于天地之間,以三國群雄為弈者,以演員和觀眾為棋子,利用光影特效與舞美裝置的變換,將戰役的多個關鍵情節進行藝術化提煉與重構,運用聲、光、電等現代舞美技術,將歷史與現實、虛擬與真實融為一體,構建起一個戰火紛飛、羽箭穿空的三國世界,讓赤壁之戰從史書中的符號躍升為可觸摸、可參與的精神場域。
《2025赤壁借東風》實景演藝導演羅可歌:整個演出排練已經結束了,我們就等著進現場。從排練廳看的一個效果,我們是滿滿的期待。希望通過這個劇,包括整個景區的提檔升級,把英雄的概念融入所有的游客中,在寓教于樂中把英雄的精氣神鑄在我們的心中,特別在年輕一代當中播下一顆英雄的種子,我覺得這樣的一個文化之路,對旅游的賦能是無可限量的。(赤壁融媒體記者 張美玲 王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