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工廠里堆滿了拆解后的廢舊蓄電池外殼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鵬通訊員蘭燕鄧醒凡
今年8月初,赤壁市有居民舉報,每到夜晚,附近一個工廠不知在生產什么,氣味難聞,讓人難以入眠。接警后,中伙鋪派出所民警前往調查,發現有一伙人在工廠里拆解鉛蓄電池,遂將此案移交給赤壁市公安局城管執法大隊。
接到案情,城管執法大隊民警順藤摸瓜,發現了兩個非法工廠,一個拆解鉛蓄電池,一個提煉鉛,都沒有排污設備,廢液等直接排放。兩個工廠均沒有生產許可等相關證照,涉嫌污染環境,今年9月7日,警方端掉這兩個窩點,抓獲嫌疑人10余名。
目前,檢察機關已批捕4名主要嫌疑人,此案還在深挖之中。昨日赤壁警方向本報披露了此案案情。
夜間生產白天停工的奇怪工廠
今年8月,赤壁市中伙鋪鎮高新開發區居民舉報,該園區內一個名叫“湖北某汽車工業”的廠區內,不知道生產什么東西,氣味難聞,并且,該廠只在夜間生產,白天停工,是不是在從事違法生產?
中伙鋪派出所接到舉報后,悄悄進行調查。民警來到該廠多次,每次來該廠都大門緊閉,民警圍繞廠房巡查發現,該廠排出的液體氣味難聞,可能涉嫌污染環境。通過摸排固定證據,9月7日下午5時許,警方對該廠房進行突擊檢查,發現大量廢舊電瓶及拆解后的鉛板,現場抓獲從事生產的工人呂某等6人。當時,民警懷疑這伙人從事污染環境類的生產,便向赤壁市環保局反映,環保工作人員到場后,初步認定為非法從事廢舊電瓶拆解的窩點。
通過現場檢查,發現該廠內有未拆解的電瓶138余噸,拆卸出的鉛板近30噸。“這是嚴重的污染環境案!”此案移交給赤壁市公安局城管執法大隊,該隊與赤壁環保局對該廠再次進行檢查。
9月8日,辦案民警來到該廠,發現該廠廠房近3000平方米,非常大,廠內有大量電瓶100多噸和拆卸出的鉛板等,現場凌亂,拆解電瓶的廢液直接通過下水道排放。在現場,民警產生疑問:拆解后的鉛板和電瓶殼送到哪里去了?
通過調查走訪,當天,在離該廠約三公里處一座山腳下,發現另一個叫“某管業”的工廠,并將負責人曾某等抓獲歸案。原來這是個從事煉鉛的窩點。
辦案民警介紹,在該廠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車間里,發現巨大的煉爐和設備,煉爐高約10米。該廠房內遺留有大量拆解后的鉛板,及提煉后的鉛渣、鉛灰,以及從事生產用的兩臺鏟車。
當天,赤壁市公安局對曾某等人以涉嫌污染環境罪立案偵查。
工廠廢液金屬嚴重超標
9月8日,赤壁市公安局成立專案組。據辦案民警調查,今年3月,浙江溫州人黃某、陳某等邀約曾某一起到赤壁租用工廠辦提煉鉛的車間,黃某等三人出資,曾某出技術。這個窩點由曾某負責煉鉛技術支持、日常生產、管理、招聘工人等。
兩個窩點于今年3月開始建設,6月投入生產。第一個工廠負責拆解電瓶,拆解后將鉛塊運送到另一個工廠提煉,提煉出鉛塊后出售。據查,僅三個月的時間,收購電瓶共計2019.77噸,涉及金額2000余萬元,賣出成品鉛塊441塊,共計891.16噸,涉及金額1500多萬元。
赤壁市環保局對拆解車間廢水監測報告認定,廢水中銅、鉛等金屬指標遠遠超標。據介紹,該加工廠的加工原料是廢鉛蓄電池拆解過程中產生的廢鉛板,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規定,廢棄的蓄電池屬于危險廢物,廢鉛蓄電池拆解過程中產生的廢鉛板、廢鉛膏和酸液也屬危險廢物。該加工廠未報環保部門進行環評,也未辦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
“賺的就是環保的錢!”據了解,一個正規拆卸提煉工廠,需要經過環評等程序,需要有廢水處理工序,廢水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而這兩個非法加工提煉窩點沒有這一工序,企圖以污染環境的代價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