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最新播報

    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流量?

    發布時間:2025年08月12日11:52 來源: 新聞戰線微信公號

    全媒體時代,流量成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也成為一個重要評價指標。然而,流量是把雙刃劍。我們不能一味無底線追逐流量,而是要追求以主流價值引導的流量,讓正能量澎湃的大流量。本期欄目聚焦“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流量”這個時代命題,邀請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李力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田麗教授同題共答,探討主流媒體如何成為驅動向善的能量引擎,如何持續創造有品質、有溫度、有能量的流量。

    李力:以共情共鳴打造“有能量的文化流量”

    在傳播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如何做好文化傳播,追求什么樣的文化流量,成為主流媒體需要解答的時代命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近年來推出一系列“大屏驚艷 小屏驚爆”的文化節目,在全媒體傳播中實現了收視與口碑雙贏,探索出一條“算法+文化”的價值共建之路。《國家寶藏》讓千年文物煥發新生,《宗師列傳》使先賢智慧穿越時空,《簡牘探中華》令古老文字重述往事,回應了一個關鍵問題:在這個“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算法主宰、流量為王的時代,我們如何變流量為能量?

    情感共鳴,“共情流量”超越“消費流量”

    文化傳播的靈魂是情感共鳴。過去數十年里,文化內容生產者習慣于強調價值取向,容易忽略受眾最本質的心理動因——情感認同與體驗連接。在碎片化、娛樂化的流量時代,單純單向的信息灌輸已經無法引發用戶深度共鳴。在這樣的背景下,共情流量的提出,超越了機械的“內容分發”,轉向“情感喚醒”,構建起受眾和內容之間的深層紐帶。

    從2017年到2025年,總臺連續推出4季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節目用戲劇化場景和明星講述人,將原本冰冷的歷史器物轉化為鮮活的文化敘事。這種模式引發了經久不衰的博物館熱潮,其背后正是“共情流量”乘勢而上的力量。

    系列文化綜藝節目《宗師列傳》,以“訪一代宗師,尋千年文脈”為主題,通過沉浸式戲劇演繹、數智技術及年輕化敘事展現唐宋時期文化宗師的文學成就與人生故事,將親情、友情、愛情與家國情懷交織其中,打造了一個既有歷史縱深又有現實溫度的敘事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是信息加工的重要驅動力。情緒不是傳播的副產品,而是放大傳播效能的引擎。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聚焦簡牘出土地,以重要簡牘相關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為藍本,通過實地探訪、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等方式,詮釋出土簡牘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物質與文化遺存。這種“微觀史學的共情法”,讓節目吸引觀眾更黏住網民。

    從國際視野來看,中國文化節目的優勢在于更善于將個體情感與集體記憶、文化自信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家國情懷磁場”。這種傳播模式,使得《國家寶藏》《宗師列傳》等節目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獲得跨文化情感共鳴,成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點。

    算法革新,成就智能傳播價值導航

    數字時代,算法如同一條無形的河流,塑造信息的流向與涌動。然而,算法推薦的“信息繭房”“同溫層效應”“回音室效應”成為全球性傳播困境。尼爾·波茲曼曾斷言,媒介本身并非中立,當算法只計算點擊量,文化內容便被邊緣化。

    算法不應僅是冰冷的數理模型,而應成為價值引導的“智能舵手”。如何在算法之上,賦予其文化價值附加值?總臺實踐開創“算法+”新范式。《國家寶藏》第三季,團隊引入“文化共識度”評估模型,將文物價值、專家權重、地域關聯等維度納入推薦邏輯。用戶在客戶端觀看節目時,算法會根據用戶地理位置、觀看偏好和社交分享行為,優先推送相關文物特輯。《宗師列傳》借助全網熱度模型優化短視頻內容,形成“微視頻+長視頻”雙輪驅動。在短視頻平臺,算法聚焦用戶興趣點,推送經典語錄、情感片段等“引流內容”。在“央視頻”客戶端,算法則引導用戶觀看完整正片,促進用戶停留和深度參與,實現從“流量”到“留量”。這種創新,呼應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智慧。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正在探索的“文化價值評估體系”,嘗試將非遺傳承、文物等級、用戶學習路徑等指標植入文化推薦引擎,或將成為突破“娛樂至死”困局的關鍵,為全球數字文化治理提供一種“東方方案”。這將是一次從“冷冰流量”到“溫暖流量”的結構性躍遷。

    流量如水,既能潤澤萬物,也能沖刷根基;算法如舟,既可順水而行,也可偏航失控。文化傳播的智慧,不是拒絕技術,而在于駕馭技術,將冰冷的算法轉化為溫暖的價值引擎。

    地緣博弈,爭奪流量能量話語權

    “誰掌握了文明的解釋權,誰便掌握了軟實力的核心密碼。”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下,流量已經不僅是商業數據,更是帶有戰略色彩的“軟實力資源”。從社交平臺到短視頻、從算法分發到數據聚合,流量逐漸成為文化影響力與國際話語權的核心變量。國家間的文化競爭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影視、出版領域,轉向以流量為支撐的算法空間、平臺治理和輿論場博弈。誰能駕馭流量,誰就掌握了敘事主動權;誰能賦予流量以文明的深度,誰便能在地緣政治和文明對話中贏得先機。

    但是,在當下數字平臺主導的信息傳播格局中,一些平臺通過算法篩選和推薦機制控制著全球大部分用戶的文化消費路徑。中國主流媒體要想實現全球有效傳播,必須突破“平臺依賴癥”,打造自主可控的傳播渠道和算法體系。

    當前,面對國際流量生態的復雜局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積極構建“5G+4K/8K+AI”戰略格局,挖掘技術新潛能,布局新賽道,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完美融入內容生產全流程。例如,情感敘事+智能推薦,通過情感化表達增強文化共鳴,結合算法推薦,實現用戶興趣捕獲與深度留存;全媒體矩陣+跨平臺分發,在海外平臺布局,充分利用多渠道流量,實現多點觸達。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的治史理念,對主流媒體文化傳播有深刻啟示。主流媒體的職責,在于用技術與內容雙輪驅動,將流量引導至思想深處,讓數字洪流匯聚為文明大河。

    田麗:主流價值駕馭流量的邏輯與路徑探析

    在數字化浪潮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流量”這一技術性指標早已超越其原初意義,演化為平臺生態中最具支配力的核心資源。它不僅主導著注意力的分配、內容的可見度與社會議題的排序邏輯,更深刻地塑造了數字時代的價值體系與認知結構。

    當平臺以商業效益最大化為核心目標,通過點擊量、停留時長、轉發頻次等量化指標驅動內容推薦機制時,那些情緒化、娛樂性與感官刺激性強的內容更容易獲得系統性偏好與高頻推薦。由此形成的“低質高效”傳播邏輯,不僅壓縮了知識傳播與公共討論的空間,也使主流價值在激烈的流量競爭中面臨邊緣化風險。

    當前,構建以主流價值為導向的技術調控體系,成為數字時代健康公共空間構建的核心議題與治理挑戰。

    流量的本質嬗變與異化邏輯

    在數字社會中,流量已成為影響社會文化資源積聚、商業資源分配乃至政治動員能力的重要杠桿。

    為了獲取更大的數據變現與廣告收益,平臺在內容分發機制上不斷迭代升級。一方面,大量投入算法推薦系統、用戶畫像建模與行為預測等技術環節;另一方面,通過“自動播放”“無限滾動”“即時互動”等界面優化手段增強用戶黏性與停留時長。這些看似中立的技術設計,本質上服務于數據收集與流量轉化。

    在這個過程中,內容生產與分發邏輯發生系統性重構。用戶由信息的主動搜索者變為平臺推薦的被動接受者;內容創作者也由價值表達者轉為算法邏輯的迎合者。由此導致的是內容生態中日益強化的四類偏好模式。

    一是碎片化快感型內容:短、快、淺,強調視覺刺激與即時愉悅,滿足淺層注意力需求;二是情緒性沖突型內容:煽動情緒對立,以爭議、極端立場驅動評論與轉發;三是感官刺激與私欲導向內容:以顏值、炫富、獵奇等元素激發觀看欲望;四是反智娛樂化內容:戲謔、簡化公共議題,削弱理性討論空間。這些內容因具備高傳播效率與強互動反饋,迅速獲得算法優先推薦,進而占據平臺主流內容版圖,導致知識性、理性、公共性表達系統性邊緣化。

    流量傾斜的社會文化風險

    在個體認知層面。在長期接觸碎片化、情緒化內容的過程中,用戶的認知方式逐漸從系統性理解向快感響應遷移。內容消費不再以“理解世界”為目的,而是轉向“即時感受”的情緒滿足。這種機制削弱了公眾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與議題辨析能力,使得信息環境呈現出娛樂化、去復雜化與“快感替代理性”的趨勢。

    在社會關系層面。算法基于用戶既有偏好的推送機制,不斷強化“信息繭房” 與“情緒回音壁”效應。不同立場與背景的群體被分割在各自的信息圈層中,認知鴻溝持續擴大,原本以理性對話為基礎的公共交流空間逐漸瓦解。

    在青少年成長層面。由于其價值觀尚未成熟、認知系統仍在構建,更容易受到平臺沉浸式設計與情緒刺激機制的影響,出現注意力渙散、心理焦慮、價值判斷模糊等問題。即時反饋與低認知門檻的內容消費模式,正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一代人的信息習慣與價值認同,使其在面對復雜社會議題時,更傾向于接受簡化結論而非深度探究,構成典型的成長風險與倫理挑戰。

    公共性嵌入算法邏輯的三維路徑

    在當前流量機制系統性偏向的背景下,破解流量異化問題的根本之道,不在于“拋棄流量”或“屏蔽算法”,而是重構一個以公共價值為內核導向、制度保障為外在約束、內容創新為傳播支撐的三維治理體系。

    制度引導:重建平臺責任邊界與信息治理架構。制度是治理邏輯的出發點,是厘清平臺責任邊界、實現公共價值保障的基礎性工具。在當前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算法機制下,制度應起到為公共性保駕護航的作用。

    一是建立平臺推薦機制的可審查性。目前,平臺算法往往被視為商業機密,外界難以知曉其推薦邏輯與影響權重。這種模式削弱了社會對平臺公信力的監督,也使主流價值內容處于流量分發的“算法盲區”。建議推進算法透明化立法,并設置平臺對推薦內容后果的問責機制。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平臺的透明性與責任感,也為公眾參與內容治理提供制度入口。

    二是設立“公共內容權重指標”。為教育、科普、新聞等高社會價值內容提供基礎可見性,避免其因初期數據表現不佳被算法淘汰。平臺可通過內嵌“內容加權因子”,設定“推薦底線”,保障主流議題獲得初始流量支持,推動內容生態多元共生。2022年出臺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亦明確提出“鼓勵正能量傳播”“不得誘導沉迷”,并要求建立算法審計與申訴機制,為公共價值設定制度紅線。

    三是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的倫理治理體系建設。平臺的算法機制及內容推薦并非技術范疇內可獨立完成的工程,而需接受來自社會、用戶、專家、媒體等多方主體的共同監督與反饋。建議設立平臺倫理治理委員會,吸納法律學者、傳播專家、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用戶代表等參與平臺內容與算法運行的定期評估,形成內外結合的治理環境。

    技術嵌入:構建價值敏感型算法系統。在制度提供框架保障的基礎上,技術體系本身亦應實現“內向性改造”。傳統上,算法系統常被視為中立、高效的數學模型,其優化目標集中于“用戶興趣匹配度”與“互動轉化率”。然而,技術本身并不具備“判斷公共價值”的能力。因此,必須通過人為賦權與因子設定,將“社會效益”納入算法目標函數,實現從“興趣引導”向“價值平衡”的范式轉向。

    一是實施算法“權重干預機制”,人為介入推薦參數調節。平臺可通過調整推薦算法中的“內容類型權重”與“議題重要性因子”,實現對公共價值內容的結構性扶持。例如,嗶哩嗶哩平臺設立“知識區權重優先”機制,對科普、紀錄片、講座等內容設定算法初始增權,顯著提高其進入首頁推薦的概率,有效平衡了內容傳播的社會責任與流量分布。

    二是嵌入“價值導向因子”,構建具有判斷能力的模型結構。算法模型不僅要識別“用戶偏好”,還應識別“內容傾向”與“社會意義”。平臺可在算法訓練中引入諸如“表達理性度”“情緒極端性”“議題復雜度”等維度參數,對內容進行價值標注與推薦過濾。例如,對具有煽動性言辭、極端立場的內容設定削權懲罰,對具有知識性、平衡性和建設性討論的內容設定正向獎勵。

    三是開發 “理性討論指數”模型,輔助內容評價系統建設。騰訊新聞已在部分推薦模型中引入“理性表達指數”,通過對評論區情緒傾向、語義溫度、觀點多樣性等多維度分析,評估一條內容是否促進公共對話、是否引發群體對立、是否具有誤導風險。基于此模型,可構建對內容的社會價值預測機制,輔助平臺進行理性內容推薦優先級排序,有效減緩算法驅動下的情緒撕裂與信息極化。

    內容策略創新:重塑主流議題的傳播表達機制。即便制度確立、算法優化,若內容本身缺乏表達力與傳播力,也難以真正實現主流價值的有效擴散。在平臺邏輯下,內容的傳播張力與用戶參與度成為影響推薦路徑的關鍵變量。因此,必須對主流議題的表達方式、敘事策略與傳播載體進行全方位創新,使其在競爭激烈的流量生態中具備可見性、吸引力與參與度。

    一是推動敘事型主流傳播內容創作。主流議題不應再以抽象說教或行政話語方式呈現,而應通過具象的情感和故事來實現傳播語態轉型。例如,人民日報與嗶哩嗶哩聯合推出的“青聽計劃”,通過與博主共創,將“共同富裕”“鄉村全面振興”等議題以輕松、具象、情感化的方式呈現給年輕用戶,單期視頻完播率超過70%、互動率提升25%。這類系列短紀錄片借助真實生活細節與人文關懷打動人心,獲得廣泛共鳴,同時也說明主流價值的“觸達”關鍵不在內容本身,而在其敘事結構與情感連接方式。

    二是構建原生表達力量。平臺可設立“公共內容創作基金”,培育專業型創作者生態,對教師、醫生、科研人員、環保志愿者等群體給予內容創作培訓與數據支持,使其以專業身份進入內容場域,成為公共價值內容的原生傳播者。這不僅能提升內容的專業性與可信度,也增強了主流表達的多樣性。

    三是打造協同傳播機制。主流媒體、政府部門與內容創作者之間應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實現雙向建構。例如,人民日報與科普博主聯合推出心理健康系列內容、政策專家與短視頻主播共創民生議題短片等形式,增強了內容的共鳴性。平臺應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配置,系統推動這類融合傳播模式的常態化、機制化發展。

    數字時代的公共傳播不應被動適應算法邏輯,更不應在流量洪流中喪失價值判斷。真正的治理轉型,在于構建一個以公共性為核心的流量分發體系,使主流價值成為平臺運行機制中的內生變量,而非外部壓力源。只有當“誰說”“怎么說”“推給誰”的傳播鏈條全面嵌入公共審視框架,主流價值才能從邊緣走向主位,從“能說”邁向“有效傳播”。這一轉變,不僅是平臺內容生態健康的根本保障,也是數字文明走向理性、共識與多元協商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力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田麗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劉建維】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精品一|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在线视频3|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高清无码v视频日本www|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www中文|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中文字幕一区图|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精彩视频| 超清无码无卡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无码免费无码播放|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软件| 熟妇人妻系列av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性 | 高清无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无套内射在线无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