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厲害的胃病,都不用過度治療,記好這個藥”“治胃病先健脾,牢記一個小膠囊”……在短視頻平臺上,身著白大褂的“網紅醫生”們正輪番用高度相似的宣傳語推薦著同一款中成藥,部分賬號甚至在視頻下方直接掛上了購物車鏈接。
隨著人們養生保健意識的提高,醫療科普正成為一些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密碼”。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其背后隱藏著一些MCN機構(為內容創作者提供內容生產、運營推廣、商業變現等全鏈條服務的組織)精心設計的商業變現鏈條。這些機構批量孵化“網紅醫生”IP:點贊上萬的科普視頻,可能出自不懂醫術的“專職寫手”;而一些有平臺認證的“權威”醫生,實則是被運營公司操縱的“擺拍演員”。
“網紅醫生”流量背后,究竟是怎樣一條利益鏈?
腳本拍攝全包辦
“醫生只負責出鏡,剩下的交給運營團隊。”曾擔任某醫療類MCN機構運營人員的陳清(化名)直言不諱。
她的工作涵蓋了撰寫腳本、拍攝剪輯、產出符合平臺調性的內容;設計引流路徑,如私信互動、表單預約等,將線上流量轉化為潛在客戶咨詢,最終協同銷售團隊完成“內容曝光”到“業績達成”的營銷閉環。
“日常更新的視頻選題、腳本內容都是運營團隊制定,醫生照著念就好。”陳清說。
某醫療戰略咨詢公司合伙人趙先生指出,醫生IP主要分為名醫、普通醫生及以醫美為代表的偏消費醫療醫生,核心目的均為“導流”——擴大宣傳、提高知名度以獲取更多流量和患者。
北京某三級醫院辦公室工作人員李女士也證實,一些醫生和醫院存在“外宣”訴求,有的醫院甚至成立相關部門,追求口碑和影響力。
而MCN機構篩選合作醫生有其明確標準。
陳清負責過3個醫生賬號的內容生產與業績轉化,她將這一標準總結為四大要素:資歷、案例、配合度、表現力。資歷是首要背書,在公立三甲醫院任職且擁有主治醫師職稱的醫生最受青睞。
“當下短視頻平臺管控嚴格,僅三甲醫院在職醫生可獲‘黃V’認證,未認證賬號發布醫療內容限流嚴重,播放量常低至幾十。醫生掌握的典型手術案例是MCN機構考量的另一個方面,豐富的案例是內容素材庫,便于編輯為圖文視頻,話題性案例更是潛在爆款。”陳清說,醫生的配合度與表現力則影響賬號打造效率,配合度高的醫生溝通效率高,面對鏡頭能說會道最好,不行就多拍素材,后期剪輯解決。
記者調查發現,MCN機構針對醫生IP運營推出了多種合作模式:
——純代運營模式。醫生或其背后的第三方機構與MCN機構簽訂月度服務協議,按約定支付費用,換取賬號代運營。
記者以醫生身份聯系了名為“××健康”的醫療類MCN機構,在對方發來的醫生代運營服務報價單里,他們提供的“健康黃V賬號代運營”服務包括賬號策劃與內容制作,涵蓋從IP人設搭建到腳本撰寫、現場拍攝、視頻剪輯的全流程運營路徑,更新頻率為30條/月,報價為7000元/月/醫生;若醫生自行錄制素材,無需機構幫忙拍攝,則可按交付數量100元/條結算,合作周期1個月起步。
——基礎服務+分利模式。MCN機構收取較低的基礎服務費,待賬號引流并接到商業推廣后,按約定比例分成。
——純分利合作模式。MCN機構主動尋覓高潛力醫生(尤其是三甲醫院的知名醫生),承擔所有運營成本并支付底薪,醫生無需付費,賬號成型后按商單業績分成。此模式下MCN機構因承擔前期風險,后期分成比例更高。
孵化賬號有模板
多名醫生IP運營人員告訴記者,打造一個粉絲量幾千至幾萬的“網紅醫生”,對MCN機構而言已是可復制的流水線作業。
“醫生IP孵化運營方案”“醫生IP打造秘籍”……在某電商平臺上,醫生IP運營教程售價從1元到幾十元不等,最熱門的商品已售超100件。
記者點進課程售價為1元和19.9元的兩家店鋪,咨詢賣家課程詳情,得到相似的回復:“這是從0到1起號和落地實操課程,具體課程目錄請看詳情頁。”記者對比兩家店商品詳情頁的課程目錄,發現一模一樣。
記者下單售價為1元的課程后,對方發來課程鏈接。打開課程,里面是名為“醫生IP打造,新媒體矩陣”以及“醫生IP五步破圈”的兩個文件夾,每個文件夾里有20多個單個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
主講人郁響(化名)自稱上海頭部醫療短視頻MCN機構創始編導,曾“多次從0到1搭建某短視頻平臺醫療IP,熟悉平臺算法及規則,累計幫助50多名醫生打造個人IP,涵蓋中醫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多領域”。
“打造一個‘網紅醫生’賬號,要遵循三階段運營法則——起號期、過渡期、穩定期。”郁響介紹,起號期,直接對標近30日內短視頻平臺醫療類熱門內容,復刻選題和形式;過渡期,運營策略從蹭熱點向科普輸出過渡,在熱點更新中融入專業科普,穩固流量并培養黏性粉絲;穩定期,保持更新頻率,圍繞專業領域構建內容矩陣,如科普講解、病例分享等。
內容策劃則遵循“找熱點、找需求、找共鳴”公式。郁響說,“找熱點”即對標時下流行的話題,結合專業知識拍攝視頻;“找需求”則是從粉絲提問、行業內常見的咨詢問題獲取靈感,諸如“脾胃虛的孩子多吃什么好”“腎虛腰疼要補腎,用右歸丸還是左歸丸”;“找共鳴”則是精心挑選情感共鳴點。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MCN機構通常會避免原創,而是通過蹭熱點快速獲取初始曝光,積累流量。“什么有熱度就做什么,比如涉性話題、擦邊軟色情等。”
科普時夾帶廣告
這條“網紅醫生”流水線的終極目標是變現。
記者以品牌方身份聯系某醫療類MCN機構,被拉入合作群并收到一份“醫生背書授權報價單”和“醫生達人報價單”。
“醫生背書授權報價單”詳列六類合作及分級定價:電商肖像授權、梯媒(電梯媒體)視頻授權、社交媒體/私域授權、線下活動、品牌方科普直播(60分鐘)、營銷節目錄制。價格依據醫院(全國TOP100、知名三甲、普通三甲)和職稱(主治、副主任、主任醫師)浮動。例如,全國TOP100醫院主任醫師電商肖像授權費高達7.2萬元一年。
“醫生達人報價單”則列出該MCN機構合作的400多名覆蓋多個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的“網紅醫生”。推廣報價基于粉絲量分檔,粉絲10萬左右的醫生,單條20秒至60秒軟植入視頻報價普遍過萬元。據記者統計,各平臺加在一起,該MCN機構至少與400多名“網紅醫生”開展合作。
該MCN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期平臺管控趨嚴,醫生賬號不能直接帶貨或主頁掛鏈接,產品推廣只能隱晦提通用名,軟植入科普視頻中。
記者收到的示例顯示,看似普通的婦科科普視頻,文案帶著“好物推薦”標簽及具體藥名,評論區首條為工作人員小號發布的商品圖。
除線上推廣外,“導診”服務是另一大變現渠道。有醫療類MCN機構宣稱,其代運營賬號“視頻+直播平均線下門診導流400多人/月”。
業內人士指出,當一些MCN機構過度追求流量與變現,醫生IP的打造已然變味。
陳清觀察到,很多醫生難以辨別哪類機構能真正幫其運營好賬號,這導致同質化內容泛濫。而一些純商業導向的機構利用醫生不懂新媒體的特點,制造大量吸引眼球但質量存疑的內容。
北京某三甲醫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兒科醫生告訴記者:初期為解答患者疑惑嘗試周播,大多時候是做完手術或就診完匆匆上播。粉絲增多后,海量私信和疾病咨詢難以回復。后來多家運營公司聯系其談合作,模式就是他們接管賬號,負責選題、腳本、剪輯、回復,其只用出鏡說話。
“我最后拒絕了邀請,不想被‘控制’。很多機構最終目的是利用醫生賺錢,而非做好科普。簽了合同可能更‘身不由己’。”這名兒科醫生坦言,普通醫生受限于工作強度,日更視頻幾乎是極限,只有合作醫生才能高頻更新。最終他因無法維持更新,賬號慢慢“廢掉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