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謝頤 通訊員高笛)北斗導航衛星的“心臟”如何實現十億分之一秒的計時精度?蓮藕如何化身醫療“黑馬”,修復人體骨骼?火山巖石怎樣“抽絲織布”,成就嫦娥六號月面國旗?4月30日,2025年湖北省科普亮寶會在武漢植物園啟幕,以科普亮寶的方式集中呈現湖北科技創新“硬實力”。即日起至5月5日,公眾可沉浸式體驗科技與生活的深度交融,零距離感受湖北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以“科技賦能生活 創新點亮未來”為主題,本次活動匯聚湖北省地質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比亞迪等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小院及企業等,展出60余項科技創新成果,上百項科普展品,全景式展現湖北在人工智能、精密測量、現代農業、新型材料、智能交通、生物制造等領域的“硬核答卷”。
聚焦“衣食住行人” 解碼未來生活圖景
在武漢植物園花徑廣場,20個展位圍繞“衣、食、住、行、人”開展線下亮寶,五大主題構筑起未來生活的立體模型。
武漢紡織大學展區化身“未來纖維面料實驗室”,顛覆大眾對紡織品的傳統認知。展區中央,一面由玄武巖纖維制成的月面國旗詮釋了“從巖石到國旗面料”的科技狂想。以玄武巖為原料拉絲制成的纖維面料——耐溫超1000℃、且耐腐蝕、絕緣、阻燃,曾托舉嫦娥六號月面國旗屹立月球。同臺展示的電磁屏蔽面料如同“隱形護甲”,能阻隔或衰減電磁波輻射。
在華中農業大學展位,院士專家領銜的育種成果掀起“餐桌革命”,黑米、高產高蛋白宜機收玉米、宗橙紅橙、倍味美番茄、五彩土豆、板藍根油菜,彰顯了湖北農業科技“從實驗室到餐桌”的創新實力。武漢輕工大學借助3D打印技術重塑蓮藕價值——將蓮藕纖維轉化成骨支架,顛覆傳統骨科治療。
中國建筑科技館展區開啟了古今建造技術的時空對話:千年應縣木塔模型再現榫卯抗震奇跡,現代“空中造樓機”以智能集成平臺實現3天建一層樓的高效神話。展區還特設青少年互動區,小學生可親手組裝“科創卡丁車”。
“行”的智慧躍遷也在此次活動中展現。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其計時精度是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度的決定性因素。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院研制的“星載銣原子鐘”時間精度達三十億分之一秒,為國際最高水平,鄂產“北斗心臟”精準支撐中國北斗衛星導航。
在人工智能展區,機器人軍團“各顯神通”。武漢大學展示了人形機器人、機器狗以及麒麟機器人。其中,人形機器人擁有36個自由度,能夠實現行走、跑跳、抓取等復雜動作。麒麟機器人則是一款空地協同作業機器人,搭載360度激光雷達和無人機場,可實現地面與空中的協同作業。華中科技大學展出的柔性手部外肢體康復機器人為偏癱患者重建康復希望;橋梁博物館展出的智能梁底巡檢機器人可識別毫米級裂縫,守護“中國橋”安全運維。
湖北省地質局展位通過豐富的大地寶藏,揭秘了礦產與衣食住行多方面的關聯。湖北省科技館和武漢市科技館帶來的科技大篷車、跳舞的卡通也吸引不少公眾體驗。
玩轉科創市集 點燃科技煙火氣
線下亮寶展位附近,23個單位組成的科創集市熱鬧非凡。潛江芝麻科技小院的藍莓酒、秭歸臍橙科技小院的秭歸臍橙展現了鄉村振興成果;武漢輕工大學讓古今榨油工藝產品同框對話。AR筆記本、AI編程拼圖、口腔科普機器人等數智文創吸引青少年組團挑戰和體驗。
今年是湖北省科普亮寶會舉辦的第三年,本屆亮寶會彰顯了湖北在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現代農業等領域的創新實力,也為公眾提供了近距離感知前沿科技的平臺。
“云端亮寶”活動同步啟動,公眾可通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微信公眾號進入亮寶會投票頁面線上逛展,也可為心儀展品打call助力,幫其角逐“最佳人氣寶貝”。
為惠及更多市民,4月29日-5月4日每日10時,武漢植物園官方微信將每日限量發放500張免費門票(共3000張),門票次日有效。
此次活動由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聯盟、湖北省科普融媒體聯盟承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