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閱讀
作為反映美麗中國“顏值”的“鏡子”,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態環境部正在從制度、管理、技術、隊伍等方面發力,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 法治日報記者 張維
作為反映美麗中國“顏值”的“鏡子”,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所說:“美麗中國美不美、美在哪,既要靠人民群眾對藍天、碧水、凈土、青山等的主觀感受來評判,也要靠科學、客觀、可比的監測數據來表征和衡量。”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正在從制度、管理、技術、隊伍等方面發力,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就制度方面而言,此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生態環境監測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草案征求意見稿》)已收到反饋意見近400條。生態環境部將積極配合司法部做好立法調研、論證等工作,力爭推動條例早日面世。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監測網絡
在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下30”“跨90”高度概括了2024年生態環境質量的新改善。
藍天越來越多,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2%,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PM2.5濃度“下30”,達到29.3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首次“下50”,達到49微克/立方米。十年間,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三大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了47.3%、39.0%和25.1%。
河湖越來越清,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首次“跨90”,達到90.4%。
家園越來越安寧,地級及以上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為88.2%,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
生態越來越優美,生態質量為二類,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生態結構較完整、生態功能較完善,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出門見綠”“推窗即景”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日常。
同時,當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還不夠穩固,重污染天氣過程還時有發生,一些河湖汛期污染問題依然嚴重,局部地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較為突出,一些地方仍有噪聲超標擾民現象。污染防治攻堅任重道遠。
這些成績與不足,正是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所告訴我們的。
據蔣火華介紹,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建成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聲、海洋、生態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能夠以真實、準確、全面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建設成效,“數”說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生態環境部專門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將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藍圖轉化為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
推進監測技術裝備數智化轉型
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全方位發力。
技術方面的突破近來頗為耀眼。近日,云南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執法局新引入的智能“執法助手”上崗,可借助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與無人機巡檢技術并肩作戰,替代人員進入生態保護區等敏感區域進行環境監測,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
無獨有偶,在近日舉辦的陜西省輻射事故綜合應急演習現場,仿生四足機器狗一舉成為耀眼“明星”。據了解,在日常監測中對于需要進行監測的輻射工作場所或者生產廠區,機器狗可變身“巡邏犬”,按照預定監測路線進行巡測,實時監測環境中輻射劑量水平,減少人員少測漏測的可能,實現高效準確的自動化巡測。
此外,在去年舉辦的第三屆監測技術大比武比賽現場,一架架無人機空中競技、一輛輛應急監測車整裝待發、一臺臺便攜式監測儀器高效運行,集中展示了近些年監測科技賦能、數智轉型的嶄新面貌。觀眾紛紛表示,現在翻天覆地、耳目一新的監測技術讓他們為之震撼。
這與頂層設計不無相關。2022年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方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監測領域的應用。2023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全力謀劃推進監測技術裝備的數智化轉型。
近日發布的不止一個頂層設計文件與此相關。例如,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這是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的頂層設計,也標志著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再如,生態環境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圍繞環境監測等領域研發一批環保機器人、遠程運維裝備,加快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黨委書記、站長張大偉認為,隨著污染防治攻堅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縱深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對監測網絡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效能,以及監測數據精準性、全面性、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數智化轉型要以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為牽引,構建“精準治污靶向管控、科學治污模型支撐、依法治污數據存證”的技術框架,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與監測業務的多模態融合。通過重構“感知—傳輸—分析—決策”業務流程,實現提高運行效率、增強生產效能、防范質量風險等目標,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學化、定量化的決策依據,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先行區”分階段試點。
“我們將積極推進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以更加智慧的監測‘大腦’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蔣火華表示。
加快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
有了技術加持,作為監測工作“生命線”的數據質量顯然將更有保障。
保障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監測永恒的話題,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一條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蔣火華說,如果沒有數據,決策部門還可以通過其他信息輔助開展管理決策。而如果采用了虛假數據,則一定會誤導決策。
防范懲治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離不開法治的力量。
2024年,河南某排污單位在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情況下,通過墊高激光發射器、破壞采樣管路的方式,造成自動監測數據嚴重失真,掩蓋大氣污染物超標排放的事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條規定,該單位被罰款59.68萬元。
同樣在2024年,陜西某公司以“包合格”承攬環境監測業務,出具虛假報告222份,獲利76萬余元,陜西法院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對該公司和責任人員定罪判刑,并發出司法建議促推治理。
據了解,自2022年起,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生態環境部將繼續聯合有關單位,持之以恒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以高壓震懾加快實現“不敢假”。
在強監管之外,生態環境部還將全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出臺,依法壓實排污單位、第三方監測機構等各自法律責任,讓法律“長出牙齒”。
目前,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法律規定,零散分布在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水、大氣、土壤、固體廢物、噪聲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中,但不夠全面、不夠系統、不夠集成,難以充分保障監測管理依法行政、監測工作依法開展,也難以有效應對當前生態環境監測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和問題。《草案征求意見稿》著眼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管理,規范生態環境監測活動,保障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就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監測數據質量保障、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規范。尤其對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提出了一系列法規制度設計。
“加快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是落實黨中央改革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的共同心愿和強烈呼聲。”蔣火華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