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2月13日電 題:氣象如何服務保障亞冬會?
新華社記者黃垚
氣象條件與冰雪運動順利進行息息相關,如火如荼的亞冬會背后,都有哪些氣象“密碼”?
本屆亞冬會設有冬季兩項、冰壺、冰球等6個大項、11個分項和64個小項。不同場地、不同賽事活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不相同。比如雪上項目場地大多存在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環境復雜等特點,賽事對風、氣溫、能見度等要素的監測和預報精細化需求更高。
“我們在實現冬奧會技術成果轉化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對產品進行本地化改進,研發‘接地氣’的業務系統,更好地開展定制化和針對性服務。”亞冬會氣象臺副臺長趙廣娜說。
據介紹,從北京冬奧會到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再到如今的哈爾濱亞冬會,冰雪運動氣象保障服務不斷迭代升級。北京冬奧會賽場上“百米級、分鐘級”精準預報作為冬奧遺產被最大化應用,在黑龍江形成本地化“分鐘級、百米級”精細網格監測預報體系。
高山滑雪比賽期間,通常天還沒亮,氣象服務組就開始實時監測每分鐘風速的變化。
“亞布力有自己的山地小氣候,天氣形勢比較復雜,是預報難點所在。”亞冬會氣象臺高山滑雪現場服務預報首席時少英說,競賽部門最關心風速,這關系到纜車是否正常運行、運動員能否順利到達起點進行比賽。
早在去年底進行的亞冬會高山滑雪測試賽中,預報團隊針對高山滑雪起點和山頂每天發布兩期預報產品,開展未來一天逐小時、未來三天逐3小時、未來七天逐日的氣象預報,為賽事順利舉行提供保障支持。
在室內舉行的冰壺比賽同樣需要精細氣象保障。由于賽事對場地環境要求極高,而氣象條件又對冰面狀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黑龍江氣象部門在冰壺比賽場館西南側50米建設了1個便捷式氣象觀測站,自動采集處理多種氣象要素數據;同時在比賽場館內建成8個小型氣象觀測站,采集的數據通過自身通信模塊傳輸至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
氣象工作人員利用分布在冰壺館八個方向的監測站,對場館內的氣溫、濕度和風速進行實時監測,不僅關注當下數值,還深入分析逐小時和逐分鐘的變化趨勢,在賽前、賽中、賽后三個階段及時向主制冰師提供場地的濕度、溫度以及風速等情況。比賽過程中,一旦有除濕機或排風扇關閉等影響場館環境的情況,便會加密至每15分鐘至20分鐘提供一次氣象信息,為及時調控設備提供更加精細的參考。
此外,黑龍江氣象App亞冬版中,“賽場天氣”版塊接入黑龍江、吉林、遼寧近5000個站點數據,內含場館實況、賽事預報、亞冬會專報、交通實況等10大類59種數據產品,以精細化的配套氣象服務提升公眾觀賽體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