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開學,AI(人工智能)成了中小學生沖刺完成作業的“神器”。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學生“雇”來AI助手,在寫作文、做題時“耍小聰明”。對此,不少家長憂心忡忡,擔心長此以往孩子會養成惰性思維,喪失思考能力。
講解詳細受孩子歡迎
將作業拍照上傳到軟件,不過幾秒鐘,答案便清晰呈現。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已經具備了信息處理和數據分析、翻譯、文案寫作等多種能力,AI作業助手不僅適用于運算步驟相對規整的理科作業,在一些需要發散思維的文科作業中同樣好用。
各大社交平臺上,有中小學生扮起了AI學習博主,頻頻出鏡秀技能。有人上小學就參加了AI冬令營,有人在作文、英語口語、手抄報、繪畫等作業中請來AI輔助。
把題目扔給AI,借鑒一下答案,已經是不少中小學生的常規操作。“AI解題軟件我們班同學幾乎都會用,只要有手機、會拍照,就能擁有一本參考答案大全。”西城區初三學生劉夢梓(化名)說,數學是自己的薄弱學科,AI助手不僅能詳細提供每個解題步驟,而且還能像家教一樣,補充回答題目背后所考查的知識點。“平時碰到難題和錯題,我都習慣用軟件搜搜,省去了找老師答疑的時間,非常方便。”
參考思路還是抄答案
對于AI作業助手,家長的態度喜憂參半。“我支持孩子利用AI答疑,提高學習效率,但也擔心孩子頻繁使用AI搜題,養成惰性思維,久而久之喪失思考能力。”家長劉先生直言,AI給出的參考答案非常具體,孩子是參考思路還是直接抄答案,全靠自覺。
裴女士也很擔憂,她說孩子平時作業完成得不錯,但一到考試卻總是發揮“失常”,分數不理想。和其他家長溝通才發現,孩子過于依賴AI幫忙,不愛主動思考,一沒了幫手就抓瞎。
大興區某小學要求學生在寒假期間上交每周隨筆,記錄學習進度、實踐活動及生活動態。班主任譚純說:“如果學生交上來的作文沒有創新、缺乏情感,或全篇幾乎沒有基本的語法錯誤,就可能有AI參與。”她認為,學生如果一味照搬照抄,缺乏主動思考,就起不到練習效果。
規范用法回歸工具本質
針對種種AI濫用的現象,各校紛紛出招,規范AI在作業中使用的范圍、方式和比例,同時布置過程性作業和實踐作業,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
黑芝麻胡同小學為五年級學生布置了信息科技、道德與法治的跨學科作業,學生需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創作一副個性化專屬春聯。
北京十二中附屬實驗小學為學生布置了一項AI作業:低年級學生用AI創作一幅畫,描繪自己眼中的春節,高年級學生要用AI針對春節的消費市場和文化傳播開展調研。其中,該校明確了調研作業的操作流程——首先,學生要使用AI大數據分析工具,收集不同地區近5年來春節期間的消費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總結趨勢和變化規律;其次,研究春節文化在國內外傳播的路徑和方式,繪制簡單的傳播路線圖,并舉例說明不同地區對春節文化的融合創新;最后,利用AI翻譯軟件,將自己撰寫的研究報告翻譯成英文,并和其他學生交流分享。
該校相關負責人解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每一個步驟間學會思考,學會借助工具提升作業品質。AI工具應該在每一個流程中協助學生完成工作,不能完全替代學生“一鍵完成作業”。(本報記者 何蕊)
來源:北京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