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景區擺渡車的一些問題引發關注。由于景區的檢票口到核心游覽區域距離較遠,年輕人不想把體力浪費在路上,更不用說很多家庭還帶著老人、小孩,于是,乘坐擺渡車就成了不得不選的“強制選項”。
但也有不少網友反映,景區擺渡車票價高、等候時間長,非常影響游覽體驗。一方面,游客需要更好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景區也需要一定的收益,該如何平衡?景區擺渡車,是便利還是謀利?
游客曹先生一家自駕到云南某景區游玩,到達景區后卻被告知私家車不能進。
曹先生:當時景區的工作人員說,這里是世界自然遺產受保護,私家車進不去,但我發現售票處和景區檢票口有將近3公里的距離,走路要半個多小時。
由于售票處和檢票口距離較遠,曹先生注意到游客幾乎都是花25元坐擺渡車。
曹先生:3公里的路我帶著4歲半的孩子走過去,還沒到核心景區體力先消耗沒了,不太現實,最后就花了25元坐上了擺渡車。雖說車票錢包含了景區內部的游玩路線,但總是覺得心里不舒服。
游客小姜卻對擺渡車的接駁比較理解。去年她跟同學畢業旅行去了新疆某景區,她認為,乘坐擺渡車可以更好地保護景區環境。
小姜:去的那種峽谷地貌,坐擺渡車確實也很特別,它底盤很高,跟平常的車都不一樣。后來我問了一下導游,他跟我說出于保護環境的原因,擺渡車把你拉到一些建好步道的地方可以走,但是大部分時候不讓私家車進。
記者搜索社交平臺注意到,網上有不少針對景區擺渡車收費接駁的投訴。資深旅游業從業者馬璇告訴記者,往往是一些地方的私營景區的擺渡車定價較高。
馬璇:私營的因為地區比較陌生,游客他可能不知道它里面的運營模式到底是什么樣,可能明明只有幾百米或者是一公里的路,也是以收益為目的,讓游客去乘坐擺渡車,可能就會有很排斥的心理。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部分景區旅游旺季應急管理能力欠缺,擺渡車存在排隊等車時間長、超載嚴重等情況。還有部分景區擺渡車停靠設置不合理,將游客放在距離景區核心位置較遠的商業區,存在誘導消費的嫌疑,這些都是導致游客投訴的因素。
馬亮:從入門到景區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長,一些有自駕游需求的乘客沒有辦法去選擇自駕游,乘客等于額外負擔了一筆擺渡車的費用。在高峰期的時候,大家要排隊坐擺渡車,有些景區也沒有提供遮陰避暑的配套服務,投訴還是比較多的。
有業內人士向中國之聲透露,一些景區投入了大量資金開發,面臨運營壓力,需要尋找其他方式來填補營收缺口,景區交通則是最容易讓游客實現“二次消費”的方式。
業內人士:5A景區國家管控規定門票不允許超過100元,但是管控規定不包括景交車,其實是景點謀利的一個點。如何作為一個合理的收費標準、公里數?沒有一個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的門票以及景區內的游覽場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費項目,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嚴格控制價格上漲。擬收費或者提高價格的,應當舉行聽證會,征求旅游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其必要性、可行性。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博士后李鵬鵬表示,景區擺渡車小交通的問題,本質是游客體驗與景區服務的矛盾。小交通在旅游景區出現收費接駁的現象較為普遍,擺渡車單獨或綁定收費,價格甚至比門票還高,是影響景區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
李鵬鵬:游客享受服務有好的體驗,景區就要提高服務,過程當中就出現經濟效益的問題,有一些比較偏遠特別是一些山地景區,比較小眾的景區,當地發展的意識和觀念,他們停留在觀光旅游時代,沒有達到體驗、休閑、度假,而且這種景區追求效益,目的性很強,就影響到公共服務和游客體驗。
一方面是景區需要盈利,另一方面是游客的旅游體驗需要保障,二者之間如何平衡?
李鵬鵬:一個是價格上的平衡,景區缺少全域旅游或者追求更深遠發展的思路。第二個是從規劃角度來平衡,比如說景區它設置可能就是為了收費,追求經濟效益,就需要重新規劃。從旅游高級階段的發展角度,即使加上擺渡車,它是為了提升游客服務,提升游客體驗的,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建議,文旅監管部門應當出臺一些行業服務標準,對明顯帶有強制消費嫌疑的行為進行規范。
馬亮:實際上很多景區現在都是在打“擦邊球”,通過擺渡車的服務去強制增加選項,擴大收入,我覺得需要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更好地推動旅游景區為游客提供比較好的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