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 題:千年大運河的經濟新脈動
作者 汪俐辰
春節假期結束,運河畔的年味卻并未消減。
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運河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以文化助發展,在千年水脈的基礎上,大運河沿線的文旅經濟勢頭正旺,多元化的體驗式消費正在成為新趨勢。
2025年元宵節臨近,大運河沿線城市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元宵文旅活動。以元宵文旅為窗口,大運河的經濟新脈動更加清晰可見。
北運河段:皇城根下的古今交融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大運河新春游園會”吸引了大量游客。
自1月29日(農歷大年初一)起,漕運碼頭、三廟一塔、柳蔭碼頭等三個主要會場相繼亮相,成為人氣爆棚的節慶活動中心。
其中,漕運碼頭以“傳統民俗”為主題,舞龍舞獅、京劇表演、皮影戲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游客還可參與傳統剪紙、泥人張彩塑、吹糖人等非遺工藝展示,沉浸式體驗年味。
數據顯示,截至2月4日(農歷大年初七)中午,活動已經接待游客超過52萬人次,預計游園會將持續至2月12日。
作為“大運河載來的城市”,天津的元宵燈會充滿傳統文化元素。在靜海區崇泰莊園 “新春游花燈,崇泰千燈會”上,展出造型燈40余組,氛圍燈20余種,將傳統與現代藝術巧妙融合。同時現場有非遺市集、非遺表演、篝火晚會等特色內容,滿足游客消費體驗。
魯運河段:商貿重鎮的新春狂歡
在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山東棗莊,臺兒莊古城的“春節大廟會”活動充分展示了魯南地區的非遺文化特色。結合大運河文化與當地傳統習俗,舞蹈、情景劇、器樂表演等形式生動呈現了富有文化韻味的燈光舞臺盛宴。
同時,圍繞蛇年文化,廟會還推出了《高蹺》和《舞蛇》表演,增添了節慶的熱烈氛圍。
據統計,春節假期期間,臺兒莊古城接待游客達到85.62萬人次,豐富的消費場景為當地經濟注入強勁的活力。
淮揚運河段:水韻江南的詩意呈現
江蘇揚州作為大運河原點城市,隨運河而生,依運河而興。今年,揚州在儀征市文化館、揚子公園、東園濕地公園等地舉辦一系列文化活動,包括舞龍舞獅、戲曲演唱、元宵燈謎等。
作為大運河南端樞紐城市,浙江杭州的元宵活動同樣精彩紛呈。依托運河文化底蘊,當地將推出“第十八屆錢塘燈會”與“運河游園會”等系列慶祝活動,通過水岸聯動展示傳統民俗與現代文旅的融合魅力。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深入推進,春節期間系列文旅活動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還促進了地方經濟增長。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假期,揚州市重點監測的70家商貿企業實現銷售額(營業額)6.1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9.1%;杭州全市消費總金額突破400億元。
以歷史文化促經濟發展
當古老河道遇見現代燈影,映照了一條文化經濟帶的復興。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接受中新社采訪時指出,元宵燈會、民俗表演等活動,通過大運河的歷史故事和非遺技藝的注入,形成增強版的場景,增強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認同感。
未來,沿線城市將如何更好依托文化底蘊推動經濟發展?
金準認為,首先,推動文化旅游發展是最直接的方式。通過挖掘城市歷史遺跡、文化符號和特色民俗,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旅IP,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從而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文化底蘊通過這種方式轉換成產業,形成長期的經濟效益。
其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例如,將城市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手工藝品、藝術品、影視作品等創意產品中,這既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又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
其三,構建產業創新體系是關鍵。通過培育文化創意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營造創新創業環境,能夠為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源源不竭的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