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6日電 題:種糧能手的忙碌年
新華社記者連振
2月5日正月初八,是很多人春節后開工的第一天,而內蒙古通遼市的種糧能手們早已開始新一年的忙碌。
馬忠臣是通遼市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理事長,是遠近聞名的種糧能手。從臘月二十四到正月初八,他忙著培訓合作社成員、簽訂土地托管合同、洽談購買農資、升級農用機械,一天也不得閑,過了一個沒有假期的春節。
春節前,馬忠臣開了一場農民共富帶頭人座談會議,制定了2025年的“種地規劃”。“今年我們要在錢家店鎮周邊大面積推廣玉米高產密植技術,小田變大田勢在必行。主要還是以托管、流轉兩種模式進行土地整合。”馬忠臣向記者介紹道,“春節期間本來是農閑,但是我們需要抓緊時間對合作社新成員們進行全流程種植技術、市場分析、合作社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合作社,這樣一開春大家就能齊頭并進一起干。”
從不會種地,到跟著專家科學種地,再到種糧能手,今年已是馬忠臣在錢家店鎮開展托管模式的第十個年頭。馬忠臣說:“只有科學種田,才能真正增產增收。現在,我想把這整套技術傳播出去,讓更多鄉親們從中受益。”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蘇木公音浩饒嘎查,同樣忙碌的還有杜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文明,他是蘇木有名的種植能手。
春節期間,文明穿梭于農資市場,仔細挑選種子、化肥,還頻繁與農業專家溝通交流,探討創新種植方式。文明說:“老莊稼人都知道,要想莊稼產量高,種子是關鍵。”依據去年的種植經驗,結合經銷商推薦,他慎重選定了今年要用的3種玉米良種。
去年,文明家玉米大獲豐收,今年他將目光投向了新的種植技術。在專家建議下,他決定拿出50畝地嘗試青貯玉米大豆復合種植,目標畝產2500至3000斤。“我先自己試試這種復合種植模式效果如何,如果好,明年就帶著鄉親們一起干;要是效果不理想,咱就接著探索。只要肯嘗試,就一定能有進步。”文明眼中滿是期待。
開魯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為打好糧食生產的“第一仗”,開魯縣著力下好“先手棋”,確保春耕農資供應穩定。
在開源農業公司工業園區,各類農耕設備一應俱全,公司工作人員正忙著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現在是設備的準備期,等進入春季,我們要再次進行集中保養,讓農機設備以最佳狀態投入到春耕生產中去。”開源農業公司執行總經理常志清說。
在公司農資經銷處,開魯縣東來鎮光輝村鑫陽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立剛正與相關負責人簽署7000多畝地的土地托管合同,這也是姚立剛第二次與該公司合作。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設備讓姚立剛看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景和魅力,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將合作社土地托管給專業的農業公司。
“我們合作社7000多畝地托管給了開源農業公司,比自己種,每畝地差不多能節省成本將近200元,同時解放了勞動力,鄉親們還能出去務工增收。”姚立剛說。
如今通遼市的土地仍處于封凍狀態,但忙碌的人們讓這片土地生機勃勃。文明說:“忙點好哇!勤勞才能致富。春節都在忙,說明日子有奔頭,往后肯定越過越紅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