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 題:《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現象級“魔力”
中新社記者 高凱
北京時間2月6日13時25分,中國內地影史票房榜迎來新的冠軍。
《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簡稱《魔童鬧海》)以突破57.76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成績超過2021年的《長津湖》,成功登頂,為自身的現象級“魔力”作注。
從“降世”到“鬧海”
5年前,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魔童降世》)上演“魔力四射”。
《魔童降世》以“逆天改命”的敘事內核,通過掛黑眼圈、雙手插兜、痞氣臺詞等“去神性”的人物元素,將哪吒這一中國傳統神話角色重塑為具有現代青少年特質的反叛者形象,精準擊中大眾的情感共鳴。這一顛覆性的改編令該片成功實現了全年齡段覆蓋,掀起觀影熱潮。在最終以50.35億元票房為院線留下一段傳奇的同時,形成持續的文化長尾效應。
《魔童鬧海》此番的出色表現無疑建立在前作的“好基礎”上。在延續前作整體內核的同時,該片在敘事維度上進一步有效擴容。故事內核方面,顛覆和叛逆之外,《魔童鬧海》進一步聚焦哪吒與敖丙的宿命糾葛,深化了“善惡共生”的哲學探討,更強調了面對復雜的世界,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位置等與每個人相關的命題。敘事豐富度方面,創作者進一步引入封神宇宙的宏大世界觀,通過龍族抗爭、天庭權謀等支線,搭建起更具延展性的故事框架。
從市場反饋看,《魔童鬧海》預售票房中30%來自前作觀眾,而該片故事和人物層面的升級拓展無疑既滿足了觀眾對角色深度挖掘的需求,也為后續衍生作品埋下伏筆。
“魔力”升級
與前作相比,《魔童鬧海》在制作水準上升級顯著。據介紹,該片角色數量是前作的三倍,僅特效鏡頭量就超過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全片鏡頭量。從動畫細節到大場面渲染,均被認為突出呈現了近年來中國動畫制作水準的全面進步。影片中的角色設計、場景構建和特效制作都展現了高水準。其中幾場大戰場景,被認為堪稱國產動畫的巔峰之作。
該片制片人劉文章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專門對片中陳塘關大戰里出現的鎖鏈進行介紹,成千上萬的海妖要戴著鎖鏈戰斗,這“幾乎是‘不可能’級別的難度”。而《魔童鬧海》所集結的中國動畫業內頂級團隊最終在成片中做到了:上萬根鎖鏈在妖獸打斗中于不同景別中以逼真、細膩且頗具美感的樣貌呈現。
事實證明,在達成觀眾期待的人物與故事之上,極具震撼感的視覺效果令影片展現出其專屬于大銀幕的不凡魅力。據燈塔專業版數據統計,春節期間影院特效廳票房產出占比提升至12.5%,而《魔童鬧海》更是貢獻了其中70%的份額。
“魔力”之源
若論“魔力”之源,《魔童鬧海》的票房爆發,本質或更是一場傳統文化現代化敘事的勝利。影片將《封神演義》中哪吒“剔骨還父”的悲劇內核,轉化為更具普世意義的“身份認同”命題。這種將古典文本嫁接現代性議題的改編策略,使神話不再是靜態的文化符號,而成為觀眾情感投射的載體。
與此同時,《魔童鬧海》在顛覆與重構中并不曾放棄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命題的闡釋,事實上,電影通過“我命由我不由天”與“眾生皆有因果”的雙重敘事,既強調個體的抗爭與自我意識,又呈現了對于東方哲學中“天人合一”理念的思考與求索。
此外,從“龍族”造型,到陳塘關布局,從“定海神珍鐵”的驚喜出鏡到哪吒別母時無聲的依依折柳,中華傳統文化中諸多為人們所熟悉的元素幾乎遍及影片的每一幀,觀眾在一次次心領神會中,無疑也體驗到文化共鳴帶來的愉悅共情。
蛇年之初,“魔童”登頂,是全面提升制作水準之力,亦為深挖傳統文化內涵之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