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6日,政協第六屆黃岡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黃梅戲大劇院開幕。黃岡市政協委員、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何啟明就全市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
據介紹,黃岡市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10個省級開發區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企業數、固投占全市比重分別達到80%、75%、50%以上,是全市產業生態構建的重要節點、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更是外界看黃岡、看縣市區的重要窗口。
但新形勢下,開發區在招商引資、產業培育、平臺建設等方面也遇到瓶頸和困惑。開發區唯有改革創新才能找到出路。為此,何啟明就加快全市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
建平臺,做強開發區
平臺是建強開發區的支撐。何啟明建議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開發區要組建管委會直管的產業投資公司,打造產業培育、基金投資、園區運營主體,以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創新化服務,為開發區改革轉型、雙招雙引等賦能。讓職能“歸位”,用專業“提效”,在“產業驅動”上做加法、在“行政色彩”上做減法,剝離固化體制束縛,提升國有資本運行效率。
何啟明認為,良好的產業氛圍離不開集約集群虹吸、功能配套保障和上下游產業鏈協同。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一個集群化、專業化、鏈條化的產業生態圈作引擎。
各開發區一方面要秉持“對內整合”落實產業鏈招商,撮合區域內龍頭企業供需對接和要素匯聚,營造“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工業氛圍;另一方面要堅持“對外開放”主動融入省級供應鏈,連接創新鏈、產業鏈、消費鏈,借供應鏈平臺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構建更堅固、更有韌性的工業體系。
“開發區未來產業的從業者,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這類人才對居住環境、生活環境有著較高的品質要求。”何啟明建議,開發區需要不斷強化城市功能與產業功能的有機融合,利用“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將產業園區深度嵌入城市,打造“無界園區”,完善園區公共服務平臺。以一個完整城市形態來發展制造業,通過工業園規劃再定義制造,讓人回歸制造中心。
優體制,做實開發區
當前,黃岡市已完成市區“四園”的整合,在黃岡高新區做了剝離社會事務,壓縮管理層級等方面嘗試,正在研討推進管委會+公司和財稅體制改革。
何啟明建議,對標借鑒寧波、廈門等先進經驗,進一步向開發區放權賦能。重點聚焦開發區發展需求,動態調整權限清單,采取“點菜式”賦予開發區規劃、土地等關鍵經濟管理權限更大自主能力,確保下放權限“接得住”、“用得好”,減少辦事層級和環節,讓企業辦事不出開發區。同時,推動開發區實行扁平化管理、重構崗位設置、靈活運行機制。
二是理順開發區和母城的關系及開發區之間的競合。在市級層面,建議建立統一的協調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各開發區的空間布局、功能定位、產業協同等,避免不同類別開發區之間的功能定位交叉重疊、同類開發區之間過度競爭和產業同構。
在區域層面,要建立跨行政區的聯席會議機制,定期溝通區域內各開發區、功能區之間的發展改革問題,提升區域內開發區、功能區之間的產業協同互動、減少開發區與行政區的摩擦等。
在職責層面,厘清開發區與屬地政府邊界事項,開發區與屬地母城實現規劃融合、產業互補、事務剝離;突出開發區經濟功能,讓開發區輕裝上陣,聚焦主責主業。
三是要深化全市開發區體系同頻共振。借全國新一輪開發區公告目錄修訂之際,理順各地開發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考核機制,尤其要進一步厘清“一區多園”的管理體制,避免“大家都管”最后變成“誰都不管”,強化核心園與各開發園之間的共建共享、互利共贏,形成引領帶動、五指成拳的一盤棋創新發展格局,不斷增強全市開發區內生動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何啟明還建議,把開發區人才改革放在優先位置,全鏈條推進“專業人”靈活涌入,借人才機制改革激發開發區創新活力。
策劃:郭斯、王焱堯
記者:胡小軍、阮瓊、陶輝、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