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岡如何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1月6日,黃岡市政協委員汪子云表示,必須把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用”為導向、以企業主體,加快構建科創供應鏈平臺,為產業創新增強“內驅力”。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黃岡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118家,居全省第4位;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148家,居全省第8位。全市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38家、省級科創新物種企業119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高新產業增加值277.29億元,增速達12.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6.4%。
“成績固然可喜,但問題不容忽視。”汪子云指出,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足30%。產業鏈條不長,龍頭企業缺乏。以用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與武漢協同創新不夠緊密,對創新資源的吸引力、承載力、集聚力不夠強。
他建議,緊扣特色產業抓培育,聚焦蘄艾、石材、茶葉、紡織等特色產業開展重點培育和跟蹤服務,力爭特色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穩步增長。
同時,構建科創供應鏈平臺,注入產業創新“內驅力”。做優“天網”平臺,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入駐使用全覆蓋,實現創新需求與專家教授、成果專利和政策條款精準匹配。
做實“地網”體系,構建“1+10+N”“地網”體系,做實市、縣兩級科創供應鏈服務中心和服務聯盟,常態化采集市場主體需求供給信息、開展供需撮合。
強化“金網”支撐,充分發揮“科技企業金融服務中心”作用,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專員機制,推動金融資源精準賦能科創企業。豐富充實“政策包”,市級制定專項政策,每年設立1200萬元科創供應鏈專項激勵資金,對關鍵技術攻關、供需撮合進行激勵。支持縣市按照“一業一策”思路,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推動形成“1+N”的“政策包”結構性支持政策體系。
他提議,聚焦該市石材、磷化工、蘄艾、中藥材等主導產業創新需求,以科創供應鏈平臺為載體,組織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打通制約轉型升級的堵點卡點,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每年布局建設一批重點科創項目,加快推進光谷科創大走廊黃岡功能區建設。
策劃:郭斯、王焱堯
記者:胡小軍、阮瓊、陶輝、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