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為民辦實事,人社在行動!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省人社部門聚焦就業、社保、勞動關系等領域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從小事入手、從細處著眼,為民辦實事,讓群眾得實惠。“湖北人社”微信公眾號特開設《為民辦實事 人社在行動》專欄,敬請關注。
“在這兒干活不累,時間也很自由,輕輕松松就能掙出一天生活費,看,今天我就換了兩把面條和一小壺油。”72歲的張少芬家住十堰市鄖陽區青龍泉社區,幾乎每天都會前往社區“零工超市”翻襪子,多時一天能掙四五十元,她笑著說:“明天我還要來,多換點別的生活用品。”
居民正在青龍泉社區零工超市工作
近年來,十堰市、鄖陽區人社部門創新打造“家門口服務站-零工驛站-零工超市”的零工驛站升級版,推動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業,力爭實現“一戶一產業工人”的幫扶目標。青龍泉社區是全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集中安置居民中就業增收難的達4152戶、近1.5萬人,其中法定勞動力人口達8830人。目前,青龍泉社區長期穩定就業6695人,發展香菇產業及自主創業1426人,就業率達97.1%,實現了“人人有事做,老弱同就業”的良好就業態勢。
零工超市實行勞動兌積分、積分兌商品模式
整合功能,就業模式更多元。結合社區弱勞力、大齡勞力、寶媽勞力較多的實際,市、區人社部門在建設“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的基礎上,將主要提供崗位供需信息的“零工驛站”升級為“勞動掙積分、積分換商品”的“零工超市”,采取不限時間、不限年齡、不限報酬方式、隨來隨干、有事隨走的靈活就業方式,為社區群眾提供精細化、精準化的就業服務。同時,整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各功能性陣地,與工會、社區等多部門協作,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聘請法律顧問、職業指導師,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就業援助、創業扶持、技能培訓、居民參保、勞動維權等7大類“全鏈條”就業服務。目前青龍泉社區共有7個“零工超市”,涵蓋襪業、香菇、手工、玩具加工、服裝加工等多個類別,開設以來累計帶動1600余人靈活就業。
廣接資源,就業服務更精準。線下打造“1+N”就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人社服務專員作用,精準摸排社區周邊企業用工需求;與20余家勞務公司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為靈活就業群體提供就業信息;不定期舉辦小型招聘會及政策宣傳會,及時推送用工和培訓信息。線上拓展“互聯網+”推介服務,廣泛鏈接市內外崗位資源,將收集到的零工招工信息和就業政策,通過網站、公眾號、居民微信群等,高頻次分類推送,群眾隨時拿出手機就能在掌上選擇用工崗位,實現企業用工與求職群眾“雙向奔赴”。
分類施策,就業幫扶更暖心。以“網格化+大數據+鐵腳板”模式對轄區居民開展走訪調查,摸清勞動力群體底數,建立實名制臺賬并動態更新,為開展就業服務提供信息支撐。將五類困難人員作為服務重點,制定“一人一策”援助計劃,幫扶困難人員就業。對就業能力不足的群眾,充分利用轄區資源優勢,多渠道開展廚藝、家政、電商直播、編織等實用技能培訓,推動技能培訓與就業服務深度融合,形成就業有人管、就業有人幫、隨時能就業的良性模式。今年以來,青龍泉社區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68人,通過公益性崗位共安置就業困難人員242人。
專項補助,就業政策更實惠。落實《鄖陽區推進人口向縣城集中十條舉措》《關于啟動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意外傷害保險補貼發放工作的通知》《產業獎補辦法》等政策,對進城購房農民給予每年不超過1.2萬元就業補助,為從事新業態靈活就業進城農民購買意外傷害險進行補貼,對在“零工超市”穩定務工人員每年補貼2000元,真金白銀提高務工收入。通過“三區”(生態敏感區、地質災害影響區、易地扶貧搬遷區)群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口口相傳”,實現“人人有事做,老弱同就業”,極大增強了農戶進城的信心,吸引了大批“三區”群眾向青龍泉社區集中,今年新引導247戶893人入住,帶動商品房銷售299套,成為鄖陽區“三區”群眾向縣城集中的試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