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葉恒 通訊員 孫立 何微 實習生 王秀秀)為切實加強文物活化利用,推動荊楚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4年,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開展第二屆"荊楚文博文創設計進校園"項目。
隨著結項評審會的召開,414件作品通過終審,通過率達98%,其中46件被評為優秀作品,入選設計稿落地轉化率超過10%。這不僅體現了荊楚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展現了湖北省在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化創新發展方面的顯著成就。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通過"一校一館一企"的合作模式,聯合七所高校、七家博物館和七家文創企業共同發力,讓荊楚文物在現代設計中煥發新生,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完美融合。
"文物映荊楚,文創鑄新韻"系列專訪將帶您深入了解"一館一校一企"的合作模式,走近館藏文物,挖掘每一件文博文創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荊楚文化在創新與傳統交融中的新生。在"青鐘鳴音,風起福來"這一文創設計作品中,我們將看到隨州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湖北大學的設計團隊如何將編鐘的"形"與"聲"融入現代設計之中,以及湖北楚天書局傳媒有限公司如何將這些設計實現商業化生產和推廣。
走進隨州市博物館,聆聽青銅編鐘的現代回響
"青鐘鳴音,風起福來"青銅編鐘風鈴新系列側視圖
"青鐘鳴音,風起福來"這一優秀文創設計作品的設計原型,源于隨州市博物館內的珍貴文物——曾侯犺編鐘、曾侯與編鐘,設計者為湖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李卓恩與李梓瑞,指導老師為萬小妹。目前這一設計已進入打樣階段,由湖北楚天書局傳媒有限公司負責實際落地轉化。
曾侯犺編鐘
據隨州市博物館文創部主任李傲麗介紹,"青鐘鳴音,風起福來"這一文創設計的文物原型正是現存于館內的曾侯犺編鐘、曾侯與編鐘。曾侯犺編鐘出土于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是迄今所見西周時期數量最多的編鐘,也是曾國已發現年代最早的成套編鐘,由1件镈鐘、4件甬鐘組成。镈鐘是四虎镈鐘,兩邊分別有兩只向下攀爬的老虎,造型非常精美。甬鐘又分為帶乳釘和細的陽線紋兩種,因此,這組編鐘總共有3種形態。這套編鐘較之商代殷墟編鐘的宮、角、羽三聲,新增加了"徵"音形成四聲,構成了"四聲七音"的律制,證明西周早期,曾國在音律上有了拓展,為后來曾侯乙編鐘形成十二律奠定了基礎。
曾侯與編鐘
曾侯與編鐘于2009年發現,文峰塔M1出土,年代是春秋晚期,均為甬鐘。甬鐘M1:3鐘銘自稱"余稷之玄孫","稷"為周之先祖,說明曾國為姬姓。銘文記載的公元前506年吳、蔡、唐伐楚以及昭王奔曾的史實,與文獻"昭王奔隨"契合,是研究曾國始封、曾楚關系以及解開"曾隨之謎"的重要物證。
項目期間,湖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30余名師生到隨州博物館開展館校合作交流活動。期間他們參觀文物展覽、欣賞編鐘樂舞,與館藏文物近距離接觸,進一步加深了對曾隨文化、荊楚文化的了解。館方在學術報告廳召開主題講座,與湖北大學師生們積極交流,并結合館藏文物與市場需求,分析了當今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現狀和發展前景。
零零后設計者的初衷,以有形之物傳遞無形之聲
設計者之一李卓恩
"期許有形之物,傳遞無形之聲。"來自湖北大學的李卓恩介紹,"青鐘鳴音,風起福來"這一作品的設計靈感源于對曾侯犺編鐘、曾侯與編鐘兩個不同類型編鐘的細化研究。這一設計結合了博物館方關于青銅編鐘展覽和編鐘演奏的意見,抓住了青銅編鐘的"形",賦予不同的"色",傳遞人們期待的"聲"。形、色、聲三者的結合,讓青銅編鐘的形象更讓人印象深刻。
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團隊主要遇到了三個難題。一是關于造型的取舍問題,對編鐘的解構、重構的程度選擇,不應過分地還原,但又要保留其可識別的部分。最后設計者決定弱化細節,將部分重要紋理進行調整和篩選,且考慮到平面紋理在曲面上的效果區別,做出了相對應調整。二是對風鈴聲音介質探索的問題,尋找合適且能傳遞優美聲音的介質,需要更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一起嘗試。三是需要在創意與實用性之間尋求平衡,設計過程中要時常面臨二者間的沖突。一方面,希望作品能夠充滿創意和新穎性;另一方面,也要考慮作品的實用性和市場接受度。
設計者之一李梓瑞
另一位設計者李梓瑞說道,在參與這一項目時雖然缺乏實際經驗,但在設計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將文化元素轉化為設計語言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創作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蘊含荊楚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能夠作為旅游紀念品或文化禮品推廣銷售,還能成為傳播荊楚文化的重要載體,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荊楚文化。
批量生產500件,從圖紙到實物的市場轉化
"青鐘鳴音,風起福來"青銅編鐘風鈴新系列其三:古銅配色側視圖
湖北楚天書局傳媒有限公司文創部主任夏遠志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首批將準備量產"青鐘鳴音,風起福來"500件,并且會在線上平臺和線下渠道進行銷售。他解釋了選擇這款設計投產的原因,認為這款產品將編鐘的"形"和"音"做了比較好的結合,既有編鐘的外在形象,又可發出清脆的聲音,較好地提煉了編鐘的特色,風吹使編鐘風鈴內部的玻璃彈簹片擺動、撞動風鈴壁內而形成不同樂聲,有"風起福來"的美好寓意。
楚天書局越王勾踐劍系列文創
據悉,楚天書局致力于荊楚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以及荊楚文化的傳承、傳播,已經生產出多款廣受大眾歡迎的文創作品,且有12款產品入圍武漢禮物、4款產品獲評"2023精品武漢禮物",其中"劍證風云 書寫時代"越王勾踐劍套裝榮獲"2023十大人氣武漢禮物"稱號。2023年底捧獲湖北省文化產業創新創意設計大賽"湖北歡迎‘禮’"賽道一等獎。
隨州市博物館文創區
在談及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潛力時,隨州市博物館文創部主任李傲麗說道,這些文創產品既能促進公眾對博物館藏品的了解,又可滿足廣泛的文化與審美需求。她認為文創產品作為文化傳承的媒介,不僅拓寬了文物及文化的傳播渠道,還能通過市場機制為博物館帶來經濟收益,進而投入到學術和社會教育項目中,最終實現文化與經濟的互利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