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夷陵這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上,有這樣一位新鄉賢藝術家,默默耕耘于夷陵版畫的搶救、挖掘與傳承工作已逾40載,他就是夷陵版畫第五代傳承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夷陵區新聯會副會長——高新章。近日,他在夷陵區“鄉賢故事薈”上分享了自己的文化傳承故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夷陵版畫傳承人默默耕耘40余載 讓山野黑牡丹綻放藝術殿堂
高新章出生于一個民間美術世家,幾代人都是鐫刻善書的民間藝人,濃厚的藝術氛圍深深的影響了他。高新章自小就表現出極強的藝術天賦,嘗試創作了《山鄉新貌》《補課》《山村修表店》等木版畫作品。他以畫應試,被宜昌地區工業技校選拔為工藝美術專業教師,后成功調入夷陵區文化館任專職美術輔導干部。
1986年,高新章帶隊參加湖北省民間美術資源普查,發現了大量散落在民間的木版畫、木雕、剪紙、刺繡、石刻、年畫,無不透露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淳樸的藝術魅力。“夷陵民間版畫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歷經古今世代傳續,被譽為飄香山野的‘黑牡丹’,是夷陵人現實生活的再現,一定要把民間木版畫搶救出來,挖掘出來,傳承下來。”高新章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斗志,對夷陵民間木版畫展開了保護性搶救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手稿和資料,起草了《關于復興宜昌縣民間版畫的專題調查報告》,開辦了史上首期版畫創作培訓班。11位來自鄉村的學員,歷時培訓15天,創作作品22幅。高新章堅持不懈、逐級推送優秀作品參賽,其中汪幫瓊的《草垛》榮獲全國農民書畫大賽繪畫二等獎,羅來清《薅草鑼鼓》獲優秀獎,這在當時的湖北省乃至全國都引起了轟動。
高新章將夷陵版畫的藝術特征精準概括在《飄香山野的黑牡丹》中,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夷陵版畫的古拙天真、樸實無華還在國際藝術節獲得了一席之地,有58件作品遠赴法國參加歐洲巡展,讓“夷陵版畫”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夷陵民間版畫在2013年正式定名為“夷陵版畫”,成功入選湖北省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6年夷陵區被命名中國唯一的民間版畫之鄉。
積極推動夷陵版畫創作培育基地建設 為農民版畫家撒下藝術種子
“夷陵版畫源自民間,離開了農民這個創作主體,夷陵版畫就失去了她的生命力。”為了讓更多的農民成為版畫家,高新章積極推動夷陵版畫創作培育基地建設。通過建設傳習所、研究院、工作室、陳列館、創作基地,讓農民也能接受到系統的培訓,成為版畫創作的主體。高新章悉心設計、全程指導、精心輔導、互動交流。總結提煉出“民間繪畫創作輔導導引法”,通過美好的語言描述和堅定的鼓勵,引導學員們挖掘內心深處的創作靈感和原始意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激發45歲農民版畫家黃正權創作《家園》在《中國美術大觀》雜志采用;引導農村廚師陳冬云創作《百吉圖》入選全國農民畫大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鼓勵68歲的廖晫明創作《農家門戶》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培育第六代夷陵版畫非遺傳人韓玉紅創作《家鄉田野似花布》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獲得山花獎等等。
目前,夷陵版畫已擁有1個版畫研究院、1個陳列館、2個創作基地、5個傳習所和5個版畫工作室。這些場所不僅為夷陵版畫培育了優秀的傳承人,還為版畫創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更成為了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吸引著眾多藝術家和游客前來參觀交流。三十七年來,高新章依托傳承基地培養了800余名骨干,學員們先后有200多件夷陵版畫獲獎,其中全國金獎5幅、銀獎3幅、銅獎2幅,讓夷陵版畫在農民版畫家這片廣闊的“沃土”里茁壯成長。
探索“作坊+畫院+基地+網店”藝術體驗產業模式 讓夷陵版畫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盡管夷陵版畫深受農民喜愛,但在當下互聯網時代,如何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高新章深知這是一條任重道遠的堅持之路。
高新章堅持實施培訓一支隊伍、創新一個畫種、建設一個畫鄉、塑造一個品牌、興起一個產業的“五個一工程”。他冥思苦想創新技法,發明了“五味”刀法及熱印等獨特印刷方法,被譽為湖北省民間工藝技能傳承大師。他想方設法挖掘版畫經濟價值,以精美裝裱將版畫原創作品提升收藏價值,以功能拓展將版畫廣泛應用于民宿、公共場館及家庭裝飾畫,以市場拓寬將版畫融入瓷版畫、文化杯等文創產品,讓版畫以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他堅持不懈推動版畫進校園,先后在夷陵區實驗小學、實驗初中、宜昌市十六中、三峽大學等地開展傳承教學,夷陵區實驗小學開辦的特長班被確定為湖北省傳統文化優質課程。他鉆天拱地助推版畫產業發展,探索“作坊+畫院+基地+網店”藝術體驗產業模式,三峽版畫研究院與150名民間藝人簽約,定期輔導創作并收購作品,鼓勵民間藝人成立版畫家庭作坊,在景區打造民間版畫連鎖作坊,帶動了萬宗誠、羅來清、韓玉紅等一大批農民版畫家增收致富。
高新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把它做到極致”。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有高新章這樣的夷陵新鄉賢代表們的不懈努力,夷陵版畫、夷陵版畫文化傳承才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