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三峽大壩壩頭庫首的許家沖村,有一位令人敬仰的新鄉賢——原許家沖村黨支部書記李文洪。如今71歲的李文洪,已經從村兩委班子上退下來,但他對許家沖村的關懷與貢獻從未停歇,他對家鄉的深厚情懷吸引著更多的鄉賢能人投身于許家沖的鄉村振興之中,共同描繪著許家沖建設幸福生活的美好畫卷。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用文化凝聚人心
許家沖是典型的移民大村,因為三峽工程建設,壩區、庫區、高壓走廊,還有企業遷建的移民,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此。移民之初,村里矛盾糾紛不斷,2005年,原西灣村、覃家沱村、許家沖村三村合并成許家沖村后,矛盾更加突凸,人多地少,不少村民無所事事,打牌鬧事脾氣火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文洪站了出來,主動扛起了合村后第一任村支書的重任。
如何把一盤散沙聚攏,引導村民轉變觀念心往一處想?這成為擺在李文洪面前的頭等大事。用文化凝聚人心,李文洪想了很多苦方法,嘗試從廣場舞入手,把村民們從牌桌上拉下來。培育廣場舞熱心領隊,每周請區里老師來現場教學,村干部每天晚上輪流加班打掃廣場、調試音響、燒水泡茶......通過舞蹈交流,村民們慢慢熟悉起來,村里因勢利導,廣場舞的大喇叭開始見縫插針播起小新聞,廣場成為了屋場會的傳播地。
“搭建村民相互融合的交流平臺,吸引更多移民們主動開展文化活動,主動結交新朋友,主動融入移民大家庭,主動建設新家園,才能讓合村變成合心,變成真正的一家人。”李文洪帶領村兩委班子以廣場舞為起點,推動鄉村文化活動多元化發展,交誼舞、腰鼓舞、地花鼓、采蓮船、龍燈、舞獅等表演形式多樣,健身運動會、送戲下鄉、春晚等活動精彩紛呈,讓移民們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
抓典型帶動示范 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共同致富
“任職一屆,就要穩定一村、致富一村。”搬遷后的許家沖,面對的是一片未知與挑戰。如何讓村民們安心走下捕漁船,大步走上富裕路?李文洪提出了“六個一”的解決思路,即處理一批遺留,化解一批矛盾,確保一方穩定,復墾一片土地,發展一批產業,安置一批移民。
為了及時解決移民們“先搬后安”的資金缺口,李文洪一邊爭取國家補償政策、一邊跑資金項目。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近200萬元的村級債務全部化解。
在解決債務的同時,李文洪大力抓典型帶動示范,鼓勵謝蓉、望運平、韓永紅等村民先試先行,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李文洪拿出6000元起步資金,資助望運平組建雙獅嶺茶葉合作社,年收入近8000萬元,帶動1200多戶社員增收。在李文洪的帶領下,婦女代表謝蓉組建沁邑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將傳統非遺文化“牽花繡”和實用商品結合起來,打造“峽江繡女”品牌,帶動50多名移民姐妹在家門口就業。移民韓永紅把老舊農宅變民宿,打造獨具特色的“韓家大院”農家樂,把美麗庭院開在峽江岸邊,帶動全村開起來38家民宿。一次次探索、一次次改進,許家沖儼然已經從一個產業“空心村”蛻變成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農村。
退休不褪色 繼續發光發熱傳播鄉風
“退休不褪色”,李文洪退休后沒有選擇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繼續發揮余熱,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為村莊的發展出謀劃策,他光榮的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基層理論宣講員”。
三十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讓李文洪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宣講方法:基層理論宣講不說大道理,高大上理論自己講不透,干部群眾也很難聽進去;專講小故事,拿群眾身邊的人說事,這樣群眾聽得懂、也聽得進。他用生動形象的宜昌話,用真摯的移民情感,用基層工作獨到而深刻的感悟,講望運平創業的正面案例,講扯皮的反面典型,講自己被群眾砸掉三顆牙的群眾工作故事,講許家沖移民搬遷前后的變遷與發展,講《黨員公約》基層黨建工作......他堅持不懈地傳播著鄉風文明,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據不完全統計,李文洪已累計為各單位上黨課超過三十場,從省三峽辦到三峽總公司,他的足跡遍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