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咸寧報道
崇陽港自這里發端,贈以三山村一馬平川闊田大畈的“世外桃源”;
桂花林場的林諺在這哼起,賦予國家森林公園的“綠色奇跡”; ???
浙江“綠色使者”來這一駐足,造出“華中第一雷竹小鎮” ……
這里是桂花泉鎮,13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散發著生機和活力!
這里是桂花泉鎮,森林覆蓋率92%,“兩山”理念轉化通道的打開方式真的“很炫”。
從“東道主”到“東稻主”
一場從局部到全域的有機遞進
6月20日,記者沿崇趙線進入桂花泉鎮,道路兩旁竹林繁盛,青翠微涼。
“雖然雷竹是桂花泉鎮的‘舶來品’,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當好‘東道主’!”該鎮黨委書記黃震介紹。
1998年,崇陽開始將雷竹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由于缺乏栽培和管理技術,收益一直不高。于是該縣決定引進雷竹技術人才,浙江臨安崇陽村的“雷筍大王”葉瓊一家因此來到桂花泉鎮扎根。
26年來,葉瓊一家將浙江經驗“拷貝”到崇陽來,精心打造優質雷竹基地的同時,毫無保留地傳授當地村民種植技術、銷售技巧。
在他們的帶動下,桂花泉鎮雷竹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去年,該鎮結合這里標準化產筍優勢,還引進湖北省綠峰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對鮮筍進行鎖鮮、加工。
對雷竹不施化肥和農藥,施用雞糞和谷糠,采用人工拔草……雷竹產業的發展,讓該鎮很多人對“有機農業”有了初步了解。
當地的丘陵地形,不利于大面積播種,但做有機農業時,卻成為天然屏障,便于跟外界隔絕——否則鄰地使用化肥、農藥時很難沒有影響。于是,當地政府決定朝著“全域有機”的方向發展:
三山村四周環山、中土平衍,是得天獨厚的“小盆地”。去年,浙江寧波80后青年李正慕名來村,承包了260畝農田試水“有機種植”,種起油菜、小麥、水稻。
為實現有機種植,不打農藥,向縣農業農村局申請在田間安裝了太陽能滅蟲燈,白天能利用太陽能板儲備電能,夜晚發出淡藍色的光,將稻田害蟲引入燈罩將其消滅;而滅殺的害蟲還能用做雞鴨生物飼料,生態農業新模式初具成效……
與李正不同的是,1980年出生的鐘紫峰是土生土長的三山村人。在外摸爬滾打多年后,也回村種起了“有機田”:
自己浸種育秧、手工插秧,看似是尋找兒時記憶,實則是傳承傳統農耕文化;還將古法種植過程進行視頻拍攝宣傳,實現大米生產全程可追溯……因此,他的稻谷還未收割,就成了“私人定制大米”。
官莊村家家戶戶種植黃瓤西瓜,東源村大力發展中藥材,橫山村種植高山蔬菜,仙坪村發展高山玉米……隨著精品有機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村民們將地理劣勢轉為優勢,一小塊一個品種,精細化耕作,找到一條現代農業的新路徑。
“只要干群一心,總有一天,桂花泉‘全域有機’的夢想會照進現實!”黃震說。
從“看山”到“玩山”
一場全域旅游的提質升級
森林覆蓋率達92%的桂花泉,素有“天然氧吧”之稱。
這里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有崇陽“新四景”之一的“桂花林?!?,有山高水清的仙人坪,有勢高景秀的金紫山,有鬼斧神工的天門觀十八景點……
人文資源不勝枚舉:著名漢民族長篇敘事詩《雙合蓮》主人公鄧秀英、胡三保故居,紅軍獨立十四師醫院舊址──仙人洞,崇陽縣蘇維埃紅色政權遺址洪家灣、劉家門的烈士墓長眠著革命先烈……
“過去游客來了只能看看山,如今我們在‘玩山’上做文章,將非遺文化、傳統村落等地方特色融入旅游項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全域旅游特色品牌?!惫鸹ㄈ傛傞L盧曉霞介紹。
依托現有資源,桂花泉鎮正做活“歷史”和“生態”融合文章:
2018年,雷竹小鎮啟動建設,建成了雷竹冷庫加工廠房、百竹博覽園、竹文化展覽館、民宿、觀光步行道,精心打造的雷筍宴吸引著眾多游客。
如今,雷竹小鎮已與湖北當代研學旅行營地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在竹林中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開辟研學游;
與此同時,政府引導將周邊閑置房屋打造成共享村落,方便城里人來住宿、養老;
在集鎮附近,新的客運站正在加緊建設。這其實是一個集客運、貨運、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于一體的綜合中心,能作為桂花國家森林公園的配套,極大方便游客游玩;
依托三山烈士陵園、仙坪村“紅軍獨立十四軍醫院”舊址、雙港村“茅灣大捷”舊址為載體,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以崇趙沿線、黃石公路、武深高速連接線為一圈;以仙坪村、三山村、桂花村、雙港村、羊樓古鎮為另一圈——桂花泉鎮“一線兩圈”旅游新路線成勢見效。
“暢交通、挖文化、塑品牌、拓鄉村?!彪S著桂花泉鎮一系列全域旅游提質升級后,這里旅游體驗愜意:
登金紫山觀日,入紅軍洞探險,下三山源吟詩,至雷竹小鎮品竹,上森林公園沐林,訪雙港虎形山緬懷先烈,走茶馬古道,駐羊樓古鎮品茶……
從“筑村”到“筑夢”
一幅民富村美的畫卷潑墨成型
面朝水庫,背靠大山。農家別墅整齊排列,左鄰右舍談笑風生……步入官莊村季美家園,每一個轉角都是一處風景?!?????????
“我們的老家距這兩三里路,大多都是破舊老屋,環境極差。去年搬過來后,生活就像上了‘幾個臺階’!”60多歲的村民吳四祥感慨。
兩年前,因項目建設需要,官莊村老6組73戶居民需整體搬遷。起初,村民們都覺得“故土難離”不愿搬。
鎮、村干部多次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并拿出季沖水庫對面的一處坡地作為安置地,打造未來鄉村理想生活新社區——季美家園。
“鎮干部拿著設計圖紙,上門給我們看,還詳細地跟我們講解?!眳撬南檎f,看著看著,聽著聽著,大伙兒都心動了,開始向往起新家來,
2022年8月,季美家園動工建設。短短幾個月,主體結構完成,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房屋組成了“別墅群”。村民們抓鬮選址建設,裝修入住,忙得不亦樂乎。
考慮到村民們裝修得找人設計圖紙,質量良莠不齊,還得花大價錢。鎮政府就提前為這些房屋提供了裝修設計圖紙,村民們只需照著圖紙裝修,就能得到一套高端大氣的住宅。
搬出老宅,住上新房,開啟新生活,憧憬新希望。
去年,在鎮、村干部的引導下,季美家園成立了村灣黨支部、村民理事會,組建志愿服務隊、鄉風文明隊、環境衛生評比隊。并通過村民大會表決通過,以村規民約規范村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內容包括鄉村建設、設施保護、環保衛生、整治濫辦酒席和賭博等陋習。
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眼下,在共同締造理念的指引下,一場脫胎換骨的革新正在悄然改變著桂花泉鎮每一個村灣。
東源村東山鋪便是其中之一。
村民們自發捐款、投工投勞,將屋場前的廣場、河流整治一新。考慮到村灣留守老人與兒童較多,村灣黨支部書記劉道云主動讓出自家35平方米偏屋,打造“愛心小屋”。
村民們還自發捐贈圖書、象棋、五子棋、針線活工具等,在這裝上了電腦和電視機,以便留守兒童和老人與在外的父母子女進行線上視頻……
“這是我們共同締造的美好環境,我們共享幸福生活?!痹诠鸹ㄈ偧兩泼耧L滋養下,村民們以‘主人翁’姿態,心手相牽,共同奮斗,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
村產業發展、農民收入提高、基礎設施完善、生活環境改善、精神文明提升……鄉愁觸目可見、幸福觸手可及,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在桂花泉正潑墨成型。(馬麗婭、陳紅菊、譚宏宇、金博、陳也、任展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