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 者丨左乙辰
通訊員丨黃旺宣 衛學平 程彩霞 采寫報道
初見黃鑫龍,第一感覺就是魁梧、干練。
一米八的魁偉挺拔之姿,猶如其鑫誠生態農業種養公司里的那棵大樟樹。“從部隊淬煉出來的品質,影響了我一生的行事風格。”雖然年逾六十,但他卻行事干練,干起事來跟年輕小伙一樣風風火火。
黃鑫龍近照。左乙辰 攝
在十萬大山中淬煉尖兵
1962年,黃鑫龍出生于大冶市金山店鎮白云村黃富灣,兄弟姐妹七人。他家是灣子里出了名的缺糧戶,其從小跟著哥哥姐姐去附近的礦場挑石頭、撿碎玻璃貼補家用。
回憶起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同伴們一起看卷角破邊的小人書。”黃鑫龍說,《雷鋒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鐵道游擊隊》的故事,讓自己和小伙伴們渴望將來有一天,能夠穿上軍裝保家衛國。
1980年秋天,黃鑫龍如愿戴上大紅花,成為廣西軍區邊防三師的一名邊防軍人。十萬大山里的淬煉,讓這位小伙子快速成長:入團、入黨、當班長。
憑借過硬的軍事素質,黃鑫龍被選入國際練兵方陣,成為122人方陣隊伍中的基準兵,并在國際交換俘虜時作為儀仗兵,登上《廣西日報》的頭版頭條。
黃鑫龍入伍時照片。受訪者 供圖
1981年,黃鑫龍被特派到廣西憑祥市,擔任當地人民武裝部的教導員。
在當年的民兵訓練中,任務重且充滿危險。黃鑫龍介紹,在一次實彈投擲訓練中,一民兵由于泥地打滑,失手將手榴彈逆向拋出且在現場慌亂跑動。千鈞一發之際,黃鑫龍一躍而起,將這位嚇懵了的民兵連忙撲倒……
回到部隊后,他和戰友們在圍殲越南武裝特工時,擊斃越南間諜一名,槍傷越南間諜一名,其先后在部隊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獲“三等功”一次并多次獲連隊“嘉獎”。
黃鑫龍介紹當年這片“不毛之地”唯一的香樟樹。左乙辰 攝
在不毛之地上耕耘綠色
三年的軍旅生涯,練就了黃鑫龍一身正氣、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這些品質,也成為他不論是在銀行工作,或是投身商海,皆能無往不利的原因之一。
此后,黃鑫龍在經營銅、鐵礦貿易和遠赴他鄉投資房地產等方面,均有所建樹,他的業務大部分也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
幾十年來,在外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唯有故土難離,心中那一抹鄉愁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中,“能為家鄉做些什么?想為家鄉做些什么?
2011年,事業有成的黃鑫龍被招商引資回家鄉,看著眼前光禿禿的“對面山”和廢棄的尾砂庫,心中泛起了嘀咕:“諾大的山頭,只有一棵樹,怎么搞?”
要想富,先修路。隨即,黃鑫龍個人出資五十多萬元,擴建了入村道路。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雖然有潛力,但投資大、見效慢、生產周期長。一些“精明”的生意人往往對此類項目望而生畏。
對此,黃鑫龍另有打算,他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他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曾經的尾砂庫成為苗木基地。左乙辰 攝
之后,一口水庫、兩方山塘成為當地抗旱排澇、引水灌溉之源;十幾萬棵名貴苗木陸陸續續佇立在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
這一切,都是黃鑫龍個人出資,其投資之大可想而知。當被問起:“值不值得?”
“對家鄉的投資不能算回報,能夠帶動一些困難群眾和鄉親就業和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就行。”黃鑫龍坦言,作為黨員和退役軍人,始終要有一些覺悟和擔當。
如今,白云村那一片曾經的工業尾礦庫和荒山成為“林中山水相映成趣”的天然氧吧。
臨別采訪結束之際,黃鑫龍帶著來訪者參觀了生態園里的那幾棵鐵樹,望著朵朵花開的鐵樹,他說:“今年園里的鐵樹都開了花,連那棵母樹也都開了花。有些事業只能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