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陶輝 通訊員 祝四海)腳踏泥土,心向希望。
近日,黃岡市科協牽頭新組建市直10支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隊,涵蓋200名以上專家,緊扣黃岡市十大農業產業鏈,深入開展科技志愿服務,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轉型升級注入科技動力,助力這片紅土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深入一線,市場主體獲“一站式”技術服務
黃岡是農業大市,在廣袤的田野上,一群特殊的身影忙碌著。科技志愿者們鞋底沾染著泥土的芬芳,深入田間地頭、奔走在農業一線。
據介紹,科技志愿服務隊以黃岡市農學會、市農科院專家團隊為主體,以黃岡師范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專家以及其他方面骨干農技人員為補充,同時邀請在黃岡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的專家團隊參與。
“組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家志愿服務團隊,是發揮農業科技人才智力優勢,推動科技資源向農村基層、農業一線集聚,助力鄉村振興和強縣工程的具體行動。”黃岡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彭學海如是說。
據介紹,科技志愿服務隊主要以定點服務和派單服務形式,開展農村科學決策、農業產業發展、農民科學素質提升和農村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志愿服務。通過定點服務、派單服務,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服務體制。
為提升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專家服務團隊深入基層一線、田間地頭對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實地調研。10個專家志愿服務團隊奔赴各縣市區,對接鄉村和農業市場主體,服務點位達60多個,為基層和農業市場主體提供一站式精準技術服務。
同時,開展“黃岡市水稻生產成本及效益調查”、“黃岡市棉花和小麥生產現狀及科技需求”、“黃岡市稻蛙綜合種養效益和風險調研”等專題調研報告,為產業發展及科技示范服務提供科學可行的決策依據。
組建平臺,涉農科技志愿者達1.5萬人
“放大科技服務效能,彰顯科技人才賦能產業發展作用,為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提供集科技創新成果、人才、項目、產業、推廣等各方面資源于一體的公益性、實用性的‘一站式’農業科技服務平臺。”
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技志愿服務隊先后在團風、浠水、武穴、羅田等地共建成“黃岡市農業科技服務站”13個、“鄉村振興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5個,定點服務企業57家,贈送水稻、花生等良種3000余斤,生物有機肥50噸、蔬菜和果樹種苗2萬余株,技術資料、手冊和書籍等6000余份,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50余項,示范推廣面積90萬畝,為黃岡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湖北禾溢園家庭農場有限公司建立“黃岡市農業科技服務站”,聯合成立“黃岡市米粉專用稻產業技術研究中心”,為企業初步選育出新品種“黃粉稻1號”,促進科技資源和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在武穴市梅川鎮建立“黃岡市農業科技綜合服務站”,組建多學科融合的專家服務團隊,志愿服務團隊多次開展“三水兩菜”產業技術指導,簽訂《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協議書》,推廣“早稻-秋玉米-油菜薹”、“春玉米-晚稻-菌菇”高效輪作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一地多收,畝純收益逾萬元。
截至目前,通過以點帶面、逐步推進,黃岡市共成立科技志愿服務隊56支,注冊科技志愿者超過2.3萬人,其中涉農科技志愿服務隊38家,涉農科技志愿者1.5萬余人,開展活動400余場次。
深耕前沿,黃岡農業“科技范”更足
在科技領域,人才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要素。
據介紹,黃岡市先后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花生高質高效栽培模式現場觀摩會暨技術培訓會、“鄂茶1號”栽培技術培訓會、湖北省節水抗旱稻技術應用推廣暨節優804現場觀摩會、棉麥輪作雙直播輕簡高效栽培模式現場觀摩暨技術培訓會等30余場次,培訓農技從業人員和高素質農民2000余人次。
培訓覆蓋各縣市區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將農業產業政策、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等滲透到農業生產各環節,夯實豐產基礎,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值得一提的是,黃岡市科協每年從科普經費拿出5萬元,以獎代補的形式支持科技志愿服務隊開展工作。
在黃岡市科技志愿服務隊的努力下,黃岡市農業特色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志愿服務隊還通過平臺建設和人才培育等方式,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的全面推進。
黃岡市科協負責人表示,黃岡市科技志愿服務隊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和強縣工程;將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與聯系,引進更多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技術;同時還將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人才培育機制,為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