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在5G監控平臺觀看農戶飼養生豬。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劉建平 程雋)傳統養殖如何與現代科技相融合?近日筆者獲悉,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返鄉創業青年吳孝建探路“5G云養豬”,為通城“兩頭烏”豬傳統養殖插上“數字翅膀”,給力鄉村振興。
村民領養生豬。通訊員 供圖
“云”上養豬,聯農帶農,齊譜共富曲
雨后的麥市鎮冷段村文嶺上空氣清新,云霧繚繞,林木蒼翠,吳孝建的“5G云養豬”場就坐落在這海拔近千米的彭家山山腰,“兩頭烏”豬儼然生活在“云端”,睡的是樓房,每天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山上中草藥,呼吸的是“天然氧吧”。
“為什么要養豬?技術要求不高,農戶在家就能養。”一次偶然的機會,吳孝建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駐麥市紅石村工作隊聊到聯農帶農,吳孝建眼前一亮,當即表示“我愿意帶動農戶養殖致富”。
爾后,吳孝建與駐村干部展開調查,發現脫貧戶沒資金,沒技術,沒設備,幾番思考,他們就商議出養豬發家致富的辦法,成立云岳智農公司,由吳孝建提供豬仔和技術及設備,在保證最低價格回收的情況下,發動農戶自愿在家分散養豬。
起初,吳孝建養的不是“兩頭烏”,是普通的豬,由于沒經驗,對市場把握不準,同批次投放供過于求,導致豬肉價格一跌再跌,收購時大家都犯了難,這可是明顯的賠本買賣。吳孝建當即拍板“收,就是賠錢也要收”,初次嘗試“養豬”就虧本80余萬。
雖然虧了本,可吳孝建的心里美滋滋的,因為農戶增收100余萬。吳孝建回憶說,辦廠經商成立公司本為回報家鄉,帶動農戶養豬致富,當時的他并不擔心自己虧本的事,而是焦慮養豬的事還要不要繼續,鄉親們好不容易樹立的信心該如何堅持?聯農帶農又該如何互利共贏!
2022年,縣委書記劉中英調研全縣生豬產業發展,了解到吳孝建創辦的云岳智農(湖北)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難題,當即建議改換養豬品種,將原來只養普通的豬換成養具有通城地域特色的“兩頭烏”豬,這樣就能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正是這次調研的建議,讓云岳智農度過危機,產品轉型升級給公司,給農戶都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吳孝建感激道。不到一年時間,原生態+5G云養“兩頭烏”豬項目覆蓋麥市、塘湖、馬港等鎮13個村,帶動農戶223戶,其中脫貧戶142戶、監測戶 17戶,累計向養殖戶發放豬肉收購資金 300余萬,帶動百多名農民家門口就業。
云上養豬,美味飄香,生豬銷四海
在麥市鎮云岳智農(湖北)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5G監控平臺前,技術員黎丹邊操作平臺,邊觀看農戶飼養的生豬。
這位養豬大學生笑著介紹,與傳統養豬有區別,“云”上養豬采用“互聯網+農戶+公司”的模式,公司與農戶簽訂合同,公司提供豬仔和技術,以保底價統一回購,農戶自愿在家養豬,養殖農戶全部安裝5G攝像頭,實現養豬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可視化、可控化、可溯源,讓消費者放心。
指定豬仔,種植豬草,生態圈養,農技服務上門……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步都按流程來。
“不僅如此,每頭豬仔都裝有電子耳標,可以對體溫、進食情況以及體內細菌群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控,有疾病及時向后臺管理端報警。”正在喂豬仔的基地負責人吳崇甫說,通過總部“5G云平臺”監測,憨態可掬的“兩頭烏”豬正在山間“別墅”里吃食,睡覺,散步,悠閑自在。
“我們在豬欄豬圈,屠宰檢疫,物流車輛,冷藏倉庫都裝了攝像頭,對豬進行全程喂養監控,讓每一位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云岳智農監控平臺負責人黎丹說,消費者還可以通過公司手機小程序“動態云”觀看養殖農戶的生豬飼養過程,或“認養一頭豬”進行動態云養殖,實現了公司、養殖戶、消費者三方的互動互贏。
為拓展市場,讓農戶養豬遠銷四海,吳孝建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主動與大城市商超、學校、醫院等合作,并借助直播間在網上售賣。“我們在超市建立了專柜,既要確保產品品質,又不能斷貨。”吳孝建說,公司計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養殖,惠及更多的脫貧家庭。
“‘兩頭烏’豬肉確實不同于市面上的豬肉,勝過農家土豬肉,吃起來肉質更加鮮嫩,肉色更加紅潤,口感更加爽滑。”來自武漢、浙江、深圳等地的消費者食后,回味無窮,對“兩頭烏”豬肉給予了高度評價。
返鄉創業,志在深山,闖產業振興路
吳孝建的老家是幕阜山下的通城縣彭家山,與江西修水縣白嶺搭界,在麥市鎮是出了名的窮山嶺,他是第一位從山上搬到鎮上去的人。
吳孝建家里祖祖輩輩在文嶺山上靠種幾分薄田地為生,因為家里窮,中學沒畢業就輟學回家務農,人窮志不短,他跟著父親種地,并未打消他外出闖蕩的愿望,用他的話來說,走上經商這條路,純粹是窮逼出來的。
那時不到15歲的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不能光守著家里的幾畝薄地,一輩子過這樣的窮日子,一定要走出大山干點事,改變自己的命運,才有能力回報家鄉。”
如今,去文嶺村的路通了,水、電都接上去了,開通了5G網絡。在吳孝建的影響帶動下,不少村民都回遷到山上種田地,創業。
麥市鎮株樹村村民葛飛龍與老伴吃苦耐勞,家庭條件雖不算優渥,也過得去,是“兩頭烏”豬的認養大戶,他養“兩頭烏”豬,還養普通豬、養牛等,正是這份辛勞才供得一對兒女上大學、讀研,吳孝建時常以此激勵那些想養,又怕吃苦的養殖農戶。
繁育、喂養、收購、屠宰、生產、銷售,經過不斷摸索,吳孝建將“兩頭烏”豬做成各色各樣的產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產鏈。
眼下,他又忙得連軸轉,上跑省城,下入農戶,做優產品,建立專柜,注冊商標,拓寬銷路,降低農戶養豬成本,讓農戶獲得更多的收益,不僅如此,公司的展柜上還有麥市、通城的特色農產品等都借助互聯網銷往各地,以兌現他30多年前作出的反哺家鄉的承諾。
云霧飄渺的幕阜山余脈彭家山上,“通城楚湘贛‘兩頭烏’繁育基地”的金字招牌銳發顯亮,此時的吳孝建正坐在草地上思考,成立“兩頭烏”養豬協會,同養殖大戶抱團發展,大戶帶動小戶,小戶連動農戶,走養殖共富的路子。
未了,他的目光環視了幕阜山脈——接下來,自己要將5G云養豬推廣到幕阜山周邊鄂湘贛三省六縣市,讓普通百姓云上共享富路,讓通城“兩頭烏”豬美味飄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