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陳帥、費琪琦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我們將接過你們手中的接力棒,從你們身上接續歷史榮光與精神。”5月25日,在大冶市陳貴鎮南山村大泉溝景區廣場,該鎮選調生張真向知青前輩們致敬,“50年后重新相聚在這里,是因為在你們心底還懷念著、惦記著南山這個第二故鄉。”
當日上午,首屆知青文化旅游節暨陳貴鎮南山村知青紀念館、村史館開館儀式啟動。
“時至今日,南山3000畝林場、2000畝茶場仍留有當年黃石知青們奮斗的痕跡。”現場回顧了當年激情燃燒的知青歲月,禮贊了當年下放南山村的知青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一位92歲的老人找到南山知青團隊,一邊擦拭著激動的淚水一邊和故人們握手,場面十分感人。
“曾經我們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農村面貌,將荒山變成茶場、變成森林,抖落了一地芳華,如今更要身體力行,為建設新農村、促進家鄉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知青代表竺偉表示。
“記得在大泉溝‘男缺女缺’砍完最后一擔柴,我向溝蕩里使勁扔了一塊石頭,發誓今生永遠不再來了。”翁德林(曾隨父母下放在大泉溝生活8年)在《靈秀大泉溝》序言寫道,“少年發誓要離去,老來灑淚難歸來的地方,便是故鄉。”
1974年10月,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被下放到大冶縣礦山區(現大冶市陳貴鎮)南山、談橋兩公社插隊落戶。他們在海拔七百多米高的大山深處安營扎寨,墾荒植樹,建房修路,開始了走上社會的第一站,用青春和汗水改變鄉村的面貌,同時也接受這山溝對他們的心靈和體魄的洗禮。
“上山練過背,下鄉練過腿,南山我們都邁過來了,人生還有什么坎坷邁不過去呢?”這段經歷成為南山知青們的精神支柱和前行動力。
近年來,南山村大力弘揚知青精神,以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榮獲了湖北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森林鄉村、湖北省綠色示范村、湖北省垃圾分類示范村、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共同締造示范村等多項殊榮,成為陳貴鎮鄉村振興的閃亮名片。
“舉辦知青文化節、建立知青紀念館,就是要傳承知青精神。”該鎮黨委書記柯紅云表示,將進一步挖掘知青文化豐富內涵,不斷把知青文化節辦下去、辦得更好,把陳貴打造成黃石知青文化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