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田城 通訊員 袁立新 成麗娟 李莎莎) 5月19日,湖北通山大畈“枇杷小鎮”第六屆枇杷旅游節舉行。
山坡上,枇杷樹連片成蔭。果園里,飽滿的黃金果掛滿枝頭,果農們忙得不亦樂乎,慕名前來的游客正在體驗著采摘的樂趣。公路邊,停滿了采購商大小車輛,滿載而歸。
眼前的情景,讓通山縣枇杷協會會長袁昌生心生感慨:“‘枇杷小鎮’能有今天的發展,與‘枇杷法庭’多年來提供的優質高效司法服務分不開!”
法治:讓通山枇杷從“路邊攤”走向合作經營
袁昌生口中的“枇杷法庭”,就是通山縣人民法院大畈人民法庭。
通山地處鄂東南幕阜山脈北麓,境內富水水庫流經該縣5個鄉鎮,集“庫區、山區、老區、邊區”為一體的大畈鎮,是該縣富水水庫水域面積最大的鄉鎮。
鎮內大坑、西坑、隱水等庫區村民借助國家水庫移民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種植枇杷、柑橘等果樹。
枇杷味美但季節性強,由于銷售渠道不暢,當地村民長期依賴“路邊攤”售賣。
2010年8月,大畈鎮大坑村青年袁觀強帶領一批農戶牽頭成立首家“枇杷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信心十足。
可不久,袁觀強皺起眉頭:合作社成立初期,涉及林地及土地流轉糾紛、銷售買賣糾紛和勞務糾紛也慢慢凸顯出來。
通山縣法院大畈法庭干警上門化解糾紛,為剛成立的枇杷專業合作社“支招”。
大畈法庭庭長劉益在枇杷基地走訪。 通訊員 供圖
2020年春,合作社為建枇杷產業深加工基地,在土地流轉時與村民發生糾紛。
大畈法庭得知情況后,主動聯系鎮政府、司法所,上門向村民釋法明理,化解村民們心中疑慮,不懈努力下,土地流轉問題達成一致。
“枇杷產業合作社的發展與村民土地看似有沖突,但只要充分運用法律規定,就能實現雙贏”。大畈法庭庭長劉益如說。
今年4月12日,枇杷專業合作社接到一份大額訂單,求購5000箱枇杷罐頭。因交易數額較大,為防止貨款拖欠,合作社拿著合同來到大畈法庭咨詢注意事項。
庭長劉益很熱心,詳細介紹了買賣合同中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注意事項與交易風險。
根據法庭給出的合規性審查建議,合作社修改了合同細節和附加條款。一周后,這枇杷罐頭貨款及時回籠。
“從源頭化解糾紛,把法庭打造成服務枇杷專業合作社及社員和農戶的‘便捷驛站’是我們的初衷。”通山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劉曉麗說。
據悉,十余年來,大畈法庭在全力保障當地枇杷產業發展中不遺余力,使當年的路邊攤變成了如今的合作社專業經營,促進了良性發展。
守護:從綠色食品認證到知識產權保護
枇杷種植在大畈已有300余年歷史,大畈枇杷個大味美、汁多肉厚,有“黃金果”美稱,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枇杷產量隨之增加。枇杷成了當地支柱產業,周邊水果經銷商很快“盯”上“大畈枇杷”這塊金字招牌,一批冒牌“隱水枇杷”“大畈枇杷”紛紛上市。
袁觀強為此傷透了腦筋:“朱庭長,幫我想想辦法。”
“袁會長,我也正為此事找你商量。”時任大畈法庭庭長朱必輝說。
2016年左右,大量外地枇杷冒用大畈隱水枇杷對外銷售,致使大畈枇杷產業面臨危機,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如何保護好“大畈枇杷”這一地理標志產品?
大畈法庭干警深入思考。經過調研走訪,在上級院大力支持下,2016年6月,朱必輝協助袁觀強將“隱水枇杷”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016年11月,“隱水枇杷”入選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9年1月,“大畈枇杷”通過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公共標識”認證;2021年2月,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隱水洞+圖形”商標通過“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
有了法律保護,“大畈隱水枇杷”品牌越叫越“響”,在市場俏銷,這一特色水果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金果子”。
大畈枇杷成熟季。 通訊員 供圖
服務:從牽線搭橋到高效化解矛盾
枇杷產業要做大做強,種植技術是關鍵。
14年前,通過大畈法庭牽線搭橋,通山縣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專家工作站成立,華南農業大學林順權教授領銜國家級枇杷研究團隊駐站指導,品種得到極大改良,標準化栽培也成型了,枇杷產業提檔升級。
“大五星”“早鐘6號”等已成本地特色枇杷品種,還衍生出的枇杷酒、枇杷肽、枇杷膏、枇杷飲料等系列產品,延長了產業鏈。
“要不是法官盡心盡力,這條產業公路只怕是要‘泡湯’。”通山縣枇杷協會副會長、通山隱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七松深有感觸。
大畈枇杷成熟季。 通訊員 供圖
2023年前,大畈各個枇杷園分散各村,僅靠羊腸小道相連,采摘運輸成本高。
為方便采摘運輸,通山縣決定新修建一條5公里長的通園路。
就在施工方施工當天,附近村民以遷墳、林木補償等為由阻工。
當時正值中午,天氣炎熱,13輛大罐車裝滿瀝青,如不及時鋪設,將會凝固,造成40余萬元經濟損失。
庭長劉益第一時間與當地派出所民警調解,向村民分析利害關系,村民被勸離開,施工繼續進行。
幾天后,劉益又和民警協同該鎮相關負責人跟蹤化解糾紛,這條致富路按時“刷黑”并交付使用。
多年來,大畈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圍繞枇杷、橘子、橙子等當地特色水果產業,通過創建“枇杷法庭”,將司法服務延伸到枇杷等水果產業鏈上。
截至今年4月,大畈法庭未發生一起涉及水果產業糾紛的案件進入訴訟領域。
“大畈枇杷是通山一張名片,十余年來,一茬接一茬干警為‘枇杷小鎮’貢獻司法力量,‘枇杷法庭’這個品牌,將會越來越亮,優化營商環境,通山法院在深度實踐。”通山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邱劍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