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陶輝 通訊員 郭斯)5月10日,在黃岡市品牌建設新聞發布會上,黃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慧從培優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標準化生產等方面介紹相關情況。
黃岡農業資源豐富,擁有6個產糧大縣、6個產油大縣、4個國家生豬調出大縣,2個省級水產強縣,孕育了一大批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品牌,全市“兩品一標”農產品總數268個,5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過20億元,帶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過千億元。
培優品種
曹慧介紹,通過良種選育、良種擴繁、良種推廣來培優品種。
良種選育方面,從品種改良入手,引導市場主體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品種培育培優合作,持續提升農產品特質。2023年,全市新增省級認定新品種14個,其中水稻4個、棉花2個、大豆2個、中藥材6個。
良種擴繁方面,扶持市場主體開展提純復壯、組培增殖、馴化移栽等工作,茶葉、紅安苕、大別山黑山羊等地方特色品種種苗繁育基地已形成規模,浠水油菜、英山蒼術2個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羅田雜交水稻省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正加快建設。
良種推廣方面,大力實施優質稻品牌提升暨“種糧工程”示范行動,按照示范種植品種“3+3”模式,全市優質稻訂單面積達到140萬畝。積極引進名優綠茶、蘄艾、福白菊、茯苓新品種,對接“中國種都·武漢種業博覽會”,推廣良種調優本地品種結構,全市優質核心種源自供率達到23.6%。
提升品質
“通過強化示范創建、強化質量追溯、強化安全檢測等來提升農產品品質?!辈芑壅f。
示范創建方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4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2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個。
質量追溯方面,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終端銷售等環節全程把控,完善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全市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注冊涉農主體1076家,實施承諾達標合格證生產主體912家,累計開具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330萬張。
安全檢測方面,擴大農產品抽檢覆蓋面,提高抽檢頻次,嚴厲打擊違規違法行為,2023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檢測10051批次,品牌農產品合格率達到99%以上。
打造品牌
據介紹,黃岡農業部門通過開展品牌認證、提升品牌價值、加強品牌營銷等方面來打造品牌。
開展品牌認證方面,發現、利用和搶占產地資源和品類資源等,組織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兩品一標”9個,綠色食品達到220個,有機農產品24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農耕農品24個,總數量居全國市州前列,有效實現品牌占位。
提升品牌價值方面,推動建立品牌識別符號,設計得體包裝,通過形象視覺傳遞品牌價值。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在新產品、新口感、新體驗上提高品牌辨識度。挖掘、打造、提煉和傳播特色農產品文化內涵,賦予品牌靈魂。蘄春蘄艾、英山云霧茶、福白菊品牌價值分別達到110億元、48億元、32億元。
加強品牌營銷方面,策劃組織品牌宣傳活動,參加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農交會等大型展會,提升品牌美譽度。在主流媒體開設專欄,開展專題報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推廣電商對接、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批對接、農旅對接,擴大品牌產品滲透度。蘄春蘄艾、大別山黑山羊連續三年入選中廣臺“品牌強國”工程,近40個農產品品牌榮獲展會獎項。
標準化生產
曹慧說,標準化生產主要通過制定生產標準、建設示范基地、強化科技支撐等方面來實現。
——制定生產標準。注冊成立黃岡市蛋雞、中藥材、小雜糧等16個農業特色產業行業協會,重點推進行業標準制定、運用等工作。深入實施標準引領和質量提升行動,加快推進生產技術規程、加工技術規程等標準完善,搶占行業話語權,提高品牌競爭力。
——建設示范基地。引導涉農主體實施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應用綠色防控,綠色生態栽培、綠色養殖、農業物聯網等新技術,建成市級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100家。
——強化科技支撐。按照“一業一院”要求,建成蘄艾、菊花、茶葉、紅安苕等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新組建8支農產品研發團隊,推廣應用11項農業科研成果,為標準化生產加工提供技術保障。
“品牌興,則產業旺;產業旺,則農業強。”曹慧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提升產品供給質量,培育壯大產業基礎,提高品牌推介水平,加大品牌消費聯動,為實現黃岡“品牌強市”貢獻農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