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由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群眾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基層治理的“民生大事”,一頭連著發展,一頭牽著民心。小城故事地處鄂黃交界地花湖鎮,始建于2006年,近90%居民來自花湖周邊城市,小區人員結構多元、物業服務水平低、空間狹小,存在道不平、燈不明、墻不美、車難停等問題,居民對改造“面子”、升級“里子”的呼聲十分強烈。
2022年9月,花湖鎮積極響應省、市、區關于“共同締造”活動部署,助力打造“共同締造”鄂城樣本,全面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小城故事“老舊之困”被徹底破解。
二、主要做法
黨建引領,搭建“共謀”平臺匯民智。在鎮黨委、政府和社區黨組織的指導下,小區自發成立了“一部一會一隊”搭建“共謀”平臺,組織召開議事會12次,發放調查問卷412份、召開小區夜話56次,收集居民關于小區改造涉及安全類、基礎類、完善類和提升類意見建議367條,商定籌資籌勞辦法,居民對共同締造的認識,從最初一邊倒的質疑,變成了一起干的決心。
多元融合,全力開啟“共建”雙引擎
老舊小區改造資金預算超300萬,違建待拆面積超300平方米,待修葺破損道路超300平方米。面對以上小區大改造難題,居民自發破題,從并不富裕的居民口袋里掏錢搞建設,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我捐3000!”居民翁茂武的發言為籌資打開了局面,腦癱患者的困難家庭捐款1000元,拾荒老人捐款800元……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帶動下參與進來了,自發組建起“翁茂武志愿服務隊”,帶動居民在小區開展志愿服務投工投勞。
通過“二分骨干”,帶動“八分群眾”,僅用一個月時間居民自籌建設資金41萬元,投工投勞5.8萬元,各方籌集建設資金131萬元。小區黨支部書記用“一張嘴+兩條腿”的土辦法,帶隊拆違“拔釘”,在打開第一個突破口之后,原來的“釘子戶”陸續加入了“拆違隊”,20余處約300平方米違章建筑在三個月內全部自行拆除。
共建單位接力解難,通過資源“約分”主體“通分”、尋求參與主體“最大公約數”和共建融合“最小公倍數”,結合“契約化”黨建,健全完善共建單位“三張清單”,簽訂共建協議書,將小區改造納入花湖鎮“共同締造20工程”,搭建出“1+1>2”的多元共建體系。
協商治理,巧思建起“共管”機制
“小區改不改、怎么改,資金怎么用、如何用,既要2/3以上的居民同意,也要2/3以上的居民參與”,巧用“三分之二”原則,促進“協商式”治理,黨員爭當“頭雁”,推選出14名樓棟長,組建“紅色樓棟長”隊伍,共同維護樓棟環境衛生、消防安全等,為小區治理添“棟”力。
閉環管理,固化優化“共評”制度
以小區“格格”何雅婷為紐帶,開設“‘婷’聽說事”“‘婷’下解語”專欄,實現“一領一辦”“一示一評”“以評促謀”,小區矛盾糾紛化解率達到 98.5%,投訴率同比下降62%。開展“提、議、評、曬”四步共評,產生鄂州楷模1個、治理典型2個。
全齡友好,群眾“共享”幸福生活。紅色網格驛站、“巧巧工作室”、愛棲亭、愛“乒”館、“5分鐘便民服務圈”五大區域的建設,真正實現了居民休閑有樂園,精神有家園。
三、工作成效
《美好小城 締造故事》在鄂州市2023年城鄉社區“共同締造”推進基層治理創新案例項目大賽暨第六屆公益創投比賽中榮獲二等獎,鄂城區第三季度“十比十拼”大競賽拉練榮獲第一名,小城故事共同締造的成功經驗得到有效推廣。
堅持黨建引領,用好“二分骨干”帶頭,“三分之二”會商,“通分約分”求合,形成了共同締造“三分工作法”,用主體性思維和開放性聯動的路徑,締造美好小城故事,讓群眾生活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