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是基層基礎。1月15日,黃石市政協委員,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駱進指出,目前全市125個社區中,基本符合完整社區建設標準的僅11個,與“2025 年地級以上城市完整社區覆蓋率達30%”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如何補齊短板、拉近差距?駱進指出,主要是著力解決完整社區建設相關規劃指導不夠清晰、部門權責不夠明確等問題。
對此,駱進建議,要堅持功能優先實現全年齡覆蓋。聚焦“一老一幼”和青年人需求,通過盤活空置房、公園、商場和存量土地等資源,進一步配建好老年服務站、休閑娛樂設施、綜合商超、便民商業網點等,提升社區居民食、住、行等方面服務質量,逐步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完善社區管理機制,全力打造居民歸屬感、認同感較強的社區生活共同體。
在《完整社區建設標準(試行)》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差異化提出更加系統性、精細化的黃石市完整社區建設專項規劃,打破社區行政邊界,合理劃定完整社區實施單元,細化建設內容和要求。堅持以居民實際需求為導向,結合社區現狀,加強統籌考慮、合理布局、資源共享,推進場景打造。
駱進提出,要成立完整社區建設機構,設立差異化的協同決策機制,明確職責權屬,加強橫向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決策,逐步規范完整社區管理。由市住建部門拿出完整社區建設內容清單,各城區進一步細化項目選址,民政、衛健、教育、城管、商務等部門依據清單內容逐步完善配套設施,充分整合涉及完整社區建設的各類資源、資金和力量,統籌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工作。
完整社區建設,資金從哪里來?駱進提議,進一步健全政府主導、 市場參與的資金投入機制。堅持“平臺+市場化”運作,通過空間統籌、資源特許經營、金融賦能,對接長周期、低利率金融產品,由平臺公司進行融資并建設,破解既有社區改造資金難題。
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通過政府采購、新增設施有償使用、落實資產收益、容積率獎勵等形式,吸引各類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和運營智慧停車、新能源充電樁、托幼機構、養老機構、 老年食堂等社區配套設施。
此外積極爭取中央、省級關于城市更新工作的政策、資金支持,充分整合老舊小區建設年度資金、地方專項債資金以及其他用于社區改造的資金,將目前分散在各部門的各類更新改造資金打捆管理使用。
駱進坦言,完整社區建設,還需構建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共建體系。一方面,要暢通渠道,豐富協商民主實踐,結合社區實際制定個性化改造清單,明確每個社區“要建什么、在哪里建”,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形成“一社區一張表”。
另一方面,要構建社區和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 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聯動協同機制,讓社會力量成為完整社區建設的重要“外援”,加強多元互動與協作,共同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工作。
記者:呂鑒蕾、陶輝、劉璐、阮瓊
見習記者:胡曉雯
實習生:張玖杰、趙永春
支持:中共黃石市委宣傳部、中共黃石市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