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左乙辰 通訊員 衛學平、盧麗君)1月12日,大冶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會展中心開幕。大冶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輒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2024年的工作安排。
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大冶沖刺千億縣市、奮進全國50強的決戰決勝之年。
報告指出, 2024年,大冶市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8%,財政總收入增長7.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外貿出口增長8%。節能減排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推進百強再進位,沖刺全國50強。
為實現各個目標,大冶市將全力抓好九項重點工作:
——突出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集中力量做大做強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智能制造、電子信息、臨空產業等六大現代產業集群。全力完成國家創新型縣(市)三年行動建設目標,確保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750家。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行動,支持鋼鐵、建材、鋁型材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確保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換流站項目年底建成,推動清潔能源廣泛利用。
——突出擴大投資、激活消費,全力鞏固經濟增長態勢。大力推進產業鏈招商,確保全年新簽約項目135個,總投資額1200億元,新注冊項目120個,實際到位資金600億元,其中省外資金360億元。強化項目落地攻堅,力爭全年新開工項目、新投產項目個數實現雙“160”。著力拓展消費場景,高標準建成吾悅廣場步行街和恒達夜間經濟集聚區。支持東岳路街道、東風路街道、羅家橋街道發展高端商貿業。
——突出先立后破、深化改革,全力增強經濟社會活力。承接省政府深化用地審批權委托改革試點,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集體林權等領域改革。著力解決一批市場主體急難愁盼問題,將大冶打造為綜合成本“洼地”和營商環境高地。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創新鏈關鍵環節、產業鏈核心節點和價值鏈高端領域集中,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突出主動融入、積極對接,全力拓展開放共贏空間。支持大冶湖高新區打造高新產業集聚區,大力實施長城汽車強鏈補鏈工程、電子信息產業園滿園工程,不斷培育壯大高新產業集群。支持臨空經濟區打造高端臨空制造業高地,依托毗鄰武漢新城和花湖機場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武漢產業外溢,將臨空經濟區打造成為大冶經濟發展新引擎、對外開放新高地、城市未來副中心。
——突出統籌謀劃、集中發展,全力提升城市品質能級。加快湖濱路跨湖大橋建設,高標準建設熊家洲片區。啟動5個片區79個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推進墈頭老街改造更新,謀劃實施石板街片區改造。聚力打造以金湖、陳貴、靈鄉為組團發展的“大金冶金走廊”。加快數字賦能城市,推進數字住建、智能市政、智慧社區、智慧城管建設,不斷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善感知、會呼吸、有溫度的智慧城市。
——突出城鄉融合、協同融通,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構建“市區-重點鄉鎮-特色小鎮-中心村”的新型城鎮體系,推動金山店鎮、茗山鄉、殷祖鎮、劉仁八鎮、大箕鋪鎮、東風農場等特色鎮向“小而美、小而精”方向發展。堅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保持教育、醫療、住房及兜底保障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全力推進“六湖連通”“大型灌區”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守住水安全底線。加快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建設,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復綠和補充綠化547畝。加快“兩山”基地創建,科學規劃推進毛鋪生態區、保安湖濕地等生態優勢區的保護性開發,加快金牛鎮省級朱鹮生態園建設,扎實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做好生態利用文章,把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
——突出傾情傾力、可感可及,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認真落實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完成新增城鎮就業8000人以上。完善“一老一小”多元服務體系,提升養老服務保障水平,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聯體改革學校覆蓋率,有序推進鄉鎮教育資源布局調整,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創新醫防協同、融合機制,增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能力。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進”活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全國文明城市,讓群眾共享文明創建成果。推進龍鳳山、小雷山景區提檔升級,推動毛鋪文化旅游、龍角山和黃坪山一體化旅游開發等重點文旅項目落地實施。
——突出風險防范、精準施策,全力守牢安全穩定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一票否決,牢牢守住63.85萬畝耕地保有量和57.3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底線。依法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持續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決防范遏制各類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新型犯罪活動,確保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