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通訊員 余冬林)12月1日,記者從咸寧市科協獲悉,為扎實開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今年來,該市科協通過建設社區(小區)科普之家、科普教育基地,推進科技志愿服務進社區、進校園活動等多項舉措,積極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學校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
在《咸寧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總體指導下,今年10月,咸寧市教育局、市科協等13家單位聯合出臺了《咸寧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工作措施》,協同推進工作開展。
56個科教基地
據了解,咸寧市目前建有省級科普教育基地21個,涵蓋科普場館、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企業、教育科研、自然資源、“三農”基地等多種類型,各級科普教育基地通過開展講解、參觀、實踐等活動,積極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普及現代科學知識。
為持續推進科普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做好青少年課后科普服務,咸寧市科協新認定科普教育基地26個,市級科普教育地總計達到56個,進一步加強了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科普資源普惠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科協的全力推動下,該市校園和社區科普陣地建設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
咸安區銀泉社區、赤壁市周畫嶺社區獲省級科普惠民社區命名,嘉魚縣新街鎮中心學校、通城縣雋水鎮北門小學、通山縣通羊鎮第三完全小學獲評省級科普教育學校。
赤壁市實驗中學、通城縣實驗學校、通山縣南林鎮南林中學3個農村中學科技館持續發揮科普教育作用;中國流動科技館先后走進赤壁市和嘉魚縣,近萬名中小學生參觀。
此外,該市科協還在銀泉社區、書臺社區、文筆路等7個社區(小區)建成“科普之家”,打造家門口的科普活動場所。
科普教育學校全市開花。 通訊員 供圖
多元傳播矩陣
科普,科技是核心內容,面向社會大眾普及是關鍵。
為構建科學傳播陣地,咸寧市科協形成了以微信、網站、報刊、電臺、影院為主要渠道,主流媒體和部門宣傳平臺相結合的科學傳播矩陣。
在電臺、報紙、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辦科普專欄,“科普在身邊”“香城科普”、公益短視頻等多點開花。
2023年,該市舉辦“弘揚科學精神 點亮精神火炬”科普知識競答活動,吸引2.67萬青少年參與。
“小手拉大手 科普進萬家”科普知識答題活動面向全市各級在校學生,以親子答題形式共同學習科學知識,將科普教育延伸到家庭,累計20萬人次參加學習。
一年來,科普講堂深入基層。
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參加下,“香城科普講堂”“科學家進校園”活動多次走進各級學校、社區。
咸寧市全國科普日專題活動“開學科普季”,線上直播線下授課,全市各級中小學校師生33萬人次共學人工智能知識。
一年來,咸寧市開展形式豐富的科普活動。 通訊員供圖
協同創新機制
“咸寧市青少年科學節”,是該市科協、教育局、科技局、團市委、市婦聯等全力打造的一張名片。
這張名片,以創新成果評選、創意編程比賽、科普征文大賽、科普短視頻大賽、創客創新交流展示、青少年科普聯合行動為主要內容。
科創,青少年是主要載體,家庭、學校和社會機構是共同參與者。
近年來,咸寧市、縣兩級中小學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得到豐富開展——
第三屆全市青少年科學節共征集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創意編程、科普短視頻、科普征文作品超1500件。
青少年創客創新交流展示活動,40所學校、220支參賽隊伍、306名選手齊聚一堂開展編程機器人、編程無人機現場競技;科普短視頻大賽吸引114萬人次點擊參加。
第37屆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咸寧市獲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類獎項16項,獲第3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賽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專項獎3項。
創新創意,開啟了孩子們的科學思維。 通訊員 供圖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
科創興國,實干興市。
咸寧市科協將以學校為陣地、家庭為基礎、運用科普資源服務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科學教育良好氛圍,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為咸寧高質量發展輸送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