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萬濤和余惠明一起查看新建的道路養護情況。左乙辰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左乙辰 通訊員 張友江、李巖)三角山坐落于大冶市靈鄉鎮羅橋村境內,其間有大小型水庫數座,山中大樹林立,植被濃郁,資源稟賦優勢明顯。
“這第一批近3000只‘跑地雞’,就可以沿著這新修的水泥路上市了。”11月1日,大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駐村第一書記程萬濤和羅橋村黨總支書記余惠明一起查看通往林下養殖基地的新修的上山公路養護情況。
林下“跑山雞”。通訊員 供圖
興辦一個產業,激活一域發展
羅橋村位于大冶市靈鄉鎮西南邊陲,大金省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利。該村共有19個自然灣,總人口2338人,常住人口1100余人,村民主要以外出務工、園區務農及種養殖等方式創收。
據介紹,靈鄉鎮為大冶市工礦重鎮之一,在工礦經濟騰飛的時期,自然資源稟賦一度被大家忽視。“我們擁有1600畝林地、1800畝山場、290畝水面,這里的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出生于1984年的年輕書記余惠明在分析羅橋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時表示。
年輕人的思維與時俱進,余惠明敢想敢做的風格和“90后”的程萬濤擦出了火花。
“利用我們局的職能優勢,搞林下跑山雞養殖。”程萬濤說,“跑”出來的雞一定會得到市場的認可和網民的擁躉。
隨即,該村成立村級企業湖北羅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豐公司),按照“村黨組織+企業+黨員+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林農產業。今年6月初,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經過多方考察,于8月份投放雞苗3000只,并向上申報“林下養殖跑山雞”示范引領基地。
在養殖基地,程萬濤向記者介紹,該基地采用的雞舍全部為可拆卸式,當雞舍周邊的青草被吃干凈后,便將雞舍移至雜草豐富的地方放置。此外,連喂食設備都是藍牙控制,相當“高科技”,偌大的養殖場只需兩名管理員。
當問到這么大的山頭,為什么只養了3000只雞?程萬濤說:“‘跑地雞’的項目投資主要是村民集資的,我們的產業發展之路要先走穩,只有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才能進一步擴大發展。”
望著“自由散漫”的雞群,程萬濤和余惠明當場算起了賬:總投資30余萬元,建設基地硬件設施就花了20多萬,近3000只雞和雞蛋即將上市,可賣40多萬元,純賺10萬元應該沒問題。這一算下來,今年村集體收入可能要超過20萬元。
降坡后的老屋院灣出村路口。左乙辰 攝
架起一座橋,溫暖一群人
村里的養雞事業雛形初現,村民們的心也踏實了。同樣,在村民出行安全方面,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也是充分尊重群眾意見。
余惠明介紹,今年6月中旬,他和駐村工作隊在老屋院灣走訪時,村民余錦盛等人反映灣子入口的坡太陡,且兩邊為水塘,出行有安全隱患。
“群眾有呼聲,我們有響應。”隨即,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組織下,在該灣召開“灣組夜話”,征集群眾意見,準備落實對出灣陡坡的改造工作。
民心所向,統一意見簡單,資金籌集不易。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努力下:鄉賢捐款一部分、駐村工作隊向上爭取一部分、村“兩委”向政府尋得支持一部分及村民無償投工投勞,該工程僅用一個星期便完工。
同時,該村以灣組村民為主體,協調實施老羅橋小學路段拓寬、村民門口溝渠修繕、灣組老舊路燈維修等民生工程。
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盡力而為的種種“小事”猶如在干群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讓群眾看到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為民辦實事的決心與態度。
“有了群眾的大力支持,我們這兩個年輕人也敢甩開膀子大膽干了。”程萬濤表示,駐村工作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幫扶之路的基礎必須用民心所向來“夯實”。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得益于大家齊心協力,羅橋村三角山森林康養概念性規劃應運而生。程萬濤介紹,該規劃將依托羅橋村的自然資源稟賦,打造森林休閑康養區、森林研學體驗區和綜合康養服務區,同時打造林下套種基地,發展林藥、林禽、林菌、林蜂、林畜等產業,構建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森林康養產業體系。
程萬濤和余惠明了解企業發展情況。通訊員 供圖
撬動一個支點,打開一扇大門
就業是群眾的最大依靠。
從羅橋村村委會出門就是大金公路,村民們的生活因路而出,也因路而歸。
羅橋村的女婿,四川人李昌洪就是因路而來,“這里交通方便,政府上下都非常支持我們的發展。”
李昌洪介紹,他所在的企業瑞通機械公司主營浮動油封生產,40余名工人全部為周邊村民,人均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
與李昌洪情況類似的還有“隱藏”在這個村里的楓香門業,由楓香莊村民集資組建,只有10余名工人。
企業在村,收益也在村。負責人余和松介紹,他們公司的工人主要來自灣組村民,工資不比城區企業待遇差,大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此外,公司還將每年的20%利潤用于灣組公益事業,路燈、門口塘、文化中心建設都由楓香門業出資。
“瑞通公司和楓香門業,讓幾十名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增收,也為村莊的公益事業發展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程萬濤說,推動群眾就業是我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我們將一直堅持下去。
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羅豐公司又新栽了100畝油茶,也先后注冊了“羅豐大米”“羅豐菜籽油”“羅豐山茶油”等商標。不久,羅橋村的土特產就將上市銷售。
余惠明表示,羅豐公司作為撬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支撐,我們將認真經營好,讓村民們在集體務工,并從中受益。
“企業雖小,但希望很大。”程萬濤和余惠明表示,“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將村里的大米、茶油、菜籽油、森林康養等產業做好,盤活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加村民收入,讓村民沿著產業發展之路走上生活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