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構建教育共同體,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當前,大冶市正在用共同締造的理念,解放思想、放權賦能、統一調配,通過“城帶鄉、強帶弱、大帶小、老帶新”等模式,致力構建高質量發展共同體。
今天起,我們陸續推出《大冶教育均衡發展》系列報道,近距離走進各所教聯體學校,記錄該市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
陶容老師展示學生們的畫作。左乙辰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左乙辰 通訊員 黃瀅瀅、程旭東)“同學們,王曉琴同學的作品畫得越來越好了,我們要向她學習!”10月17日,在大冶市第十中學七(2)班的美術課上,來自尹家湖中學的美術老師陶容為這名學生的進步感到非常欣慰。
這所學校的學生主要為陳貴鎮周邊農村的孩子,“剛開始給這里的學生上美術課時,他們連馬克筆都不知為何物?”陶容帶著心疼的神情介紹,隨著接觸的不斷深入,城鄉教育的差距確實讓自己深感憂慮。
美麗的校園環境。左乙辰 攝
大投入,改善辦學環境
“今年將投入810萬元改造校園設施,重點在解決生均經費、學校建設和教師待遇上敢于真金白銀地投入。”3月5日,陳貴鎮黨委書記柯紅云在該鎮2023年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發言,給教育工作者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4月4日,陳貴鎮雷山英才教育基金成立,首次獲得1067萬元捐款,為該鎮教育發展所需的經濟支撐筑好了“蓄水池”; 8月18日,陳貴鎮召開2023年雷山英才教育基金獎學助學大會,為345名優秀學生、困難學生發放獎學助學資金達百余萬元。
在陳貴鎮黨委、政府和大冶教育局的強強聯合下,大冶十中、陳貴鎮小學、南山中學等校園設施提檔升級,為鄉村教育的硬件設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今,走進大冶十中,嶄新的運動場、簇新的學生宿舍樓,向來人展示著陳貴人辦好教育的決心與真心。
“辦教育需要軟硬兩手抓,一是抓好辦學環境,讓師生教得安心,學得放心;二是抓好教學質量,強化師資力量,讓學生學得省心。”陳貴鎮教育督導員、中心學校校長鄭小平作為該鎮教育的領頭羊,深知肩上的擔子之重。
“硬件方面,只要舍得投入,數月便可見效果。軟件上呢,一個專業過硬的老師,可不是區區幾年便可成長起來的。”面對師資力量上的強化問題,鄭小平總是往大冶教育局跑。
教聯體應時而生。“讓城區師資力量強的學校與鄉鎮學校聯合辦學,為師資力量差的鄉鎮學校‘輸血’。”大冶市教育局黨組在充分調研城鄉教育差異化后作出決定。
整修如新的教學樓。左乙辰 攝
強師資,強化教學質量
教育是讓每一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冶十中、南山中學等學校不缺文化課的老師,缺的是系統性和規范性的教學經驗。”鄭小平介紹。
以大冶十中為例,在大冶市教育局的科學安排下,該市濱湖教育集團與大冶十中、陳貴鎮小學組建教聯體,“從城區學校選派優秀的專業老師送教下鄉,讓鄉鎮的老師每周去市里和城區學校老師聯合備課,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大冶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文君表示,既要為鄉鎮學校“輸血”,更要為鄉鎮老師提供好的學習條件。
隨著教聯體的不斷完善,陳貴教育的變化日新月異。如今,以大冶十中為例,學生們的美術課已經非常專業。“孩子們已經逐漸了解了什么是美術,也懂得了這個課程實際上是與園林、動漫、影視等很多行業是息息相關的。”陶容介紹,專業和系統性的美術教學讓這里的孩子懂得了如何欣賞美,更是拓展了他們的眼界。
與陶容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每周前來尹家湖中學九年級班主任袁云雅,她同時也是該校街舞社團的指導老師。“袁老師的到來,賦予了這里的孩子們活力。在她的帶動下,律動的音樂、火爆的舞姿,讓城鄉差異無盡趨近于零。”大冶十中執行校長潘化講述著自己對教聯體組建以來的感受之一。
“城里老師的到來,不僅僅是藝術教育上的加強,給孩子們心理上帶來的變化更是明顯。”潘化介紹,其班上有一名為小林(化名)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性格非常內向,不愿意與同學們交流。
基于小林的情況,潘化不斷地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鼓勵他并開導他。慢慢地,這個孩子開始愿意與同學、老師交流了,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
精氣神十足的大課間活動。左乙辰 攝
增信心,學生反向求學
“缺乏自信,是鄉鎮學校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大冶十中執行校長潘化來校之后發現的問題,怎么幫助學生解決這種問題?
“讓教育者先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為此,教聯體安排陳貴鎮的老師每周必須去尹家湖中學與該校老師集體備課。學什么?“語文、數學、英語、心理輔導……每一塊教育教學的短板都必須補上。”鄭小平表示,為了方便鄉鎮老師進城學習,學校專門為他們報銷車費,至今已經達到了數萬元。
學生存在自信問題是個體問題,單一疏導便能慢慢化解。“有段時間,陳貴鎮的群眾一度對陳貴鎮的教育存在信任問題。”鄭小平介紹,城鄉教育的巨大差異,讓許多群眾選擇讓自己的孩子進城讀書,生源流失成為該鎮的“大問題”。
生源的流失,必然會導致家長進城務工。企業來了,務工人員呢?近年來,該鎮依托礦業打下的堅實基礎,不斷推進產業向縱深領域延伸拓展,目前已形成牛仔紡織服裝、機械裝備制造、化工及新材料、食品加工、農旅文化五大主導產業,集聚規上工業企業36家。
“辦好教育,留住陳貴人,為企業務工者解決教育焦慮。”該鎮黨委、政府與大冶市教育局的意見高度統一。
導向正確,結果喜人。9月7日,該鎮堰畈橋村13歲的王志清起了個大早,約了同村同學,從三公里外的村里步行去鎮區上學。
“學校環境不比城里差!運動場全部改造了,綠茵足球場、橡膠跑道、標準羽毛球場、乒乓球臺等設施一應俱全。教室寬敞明亮,學生公寓六人一間,還有獨立衛生間……”王志清驚喜道。
10月初,一名陳貴的宋姓學生家長找到潘化,向其咨詢:“能不能將孩子轉回大冶十中讀書。”
“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同質同向發展。”大冶市濱湖教育集團教聯體總支書記馮少申介紹教聯體的發展思路,下一步,將重點完善學校的制度建設,實現城鄉共融的一體化辦學之路,打造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