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扶一把老百姓,手牽手一起走。作為大冶鄉村振興的生力軍,駐村“第一書記”主動把自身夢想融入廣袤鄉村大地。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都詮釋著“奉獻”“擔當”“奮斗”。
今天起,我們陸續推出《大冶“興”行動》系列報道,近距離走進這一群體,記錄他們在鄉村振興路上接續奮斗的身影。
明瑞安和石松柏一起查看加油站運行情況。左乙辰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左乙辰 通訊員 李文亮)“邱龍劍的病情惡化了,根據防返貧動態幫扶要求,我們要密切關注他的情況。”10月8日上午,在大冶市大箕鋪鎮石應高村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明瑞安和村黨支部書記石松柏商量著,為脫貧戶向上爭取幫扶政策。
8年前,大冶市公安局安排駐村第一書記時,明瑞安主動站了出來,用當時該局主要領導的話說:“老明去駐村,大家都放心。”這8年來,明瑞安無愧組織重托,用2000多個日日夜夜和數不清的腳步贏得村民的認可:“他是一個做實事的人。”
明瑞安在村里走訪。左乙辰 攝
“謀”在群眾最前面
石應高村位于大冶市東南,與陽新縣白沙鎮接壤。該村原為省級貧困村,屬于無資源、無資產、無資金的“三無”村。
“村‘兩委’沒有凝聚力,駐村工作隊就沒有根基。”聊起剛開始駐村的那會,明瑞安對此感受很深。2016年,他來到石應高村,逐步了解到該村不僅是個貧困村,還是組織軟弱渙散村,且因各種原因,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
幫扶工作的開展,沒有村組織的積極配合和村民的信任,是無法順利執行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工作隊根本無法掌握村民們的真實意愿。”明瑞安坦言,在村民們看來,工作組再親,也沒有祖祖輩輩一起生活的村級負責人親。
2018年,石松柏在村民們信任的目光下成為該村黨支部書記。為了給他打氣,明瑞安在石松柏當選之時送給他一句話:“有我在這里,你放心。”
隨即,明瑞安和石松柏兩人統一思想:先從提高村民、村“兩委”的覺悟上下功夫,幫助大家了解政策、爭取政策。
人心換人心,在新的村“兩委”幫助下,駐村工作的開展也得心應手起來。村里的光伏電站建成了,因為武九客貨專線拆遷賠償問題而上訪的事件變少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明顯上升。
如今,在石應高村,總是能看到明瑞安和村里的工作人員研究政策、探討村里的發展計劃。“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要融為一體,才能保證駐村幫扶工作的有效開展。”明瑞安與石松柏他們的思想總是能碰出火花,也扎扎實實的,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明瑞安入戶了解村民生活情況。通訊員 供圖
“干”在群眾需要處
因為拆遷的原因,石應高村有一條300多米的斷頭路,曾經,這短短的機耕路邊住著3戶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不便的村民常常向村委會抱怨。”石松柏介紹。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努力下,2019年,這條路硬化工程啟動,常年飽受出行難的村民石教法主動加入路面的養護,他說:“我這輩子沒想到過這條路可以硬化,他們確確實實是幫我們這幾家辦了實事。”
按照鄉村振興的要求,農村居民要達到基本現代化的生活條件,用上自來水就是要求之一。
可是,石應高村想要通上自來水,難度很大。站在村里的方向往大冶方向望去是一路長坡,村里想要通自來水,首先要解決加壓的問題,而建加壓站最大的難題是征地。
按照設計,建設加壓站的地塊原為一家企業的用地,200多個平方米,想要買過來,不好談攏。“不好談也要談,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明瑞安等人的十多次上門后,該企業終于松口。
今年4月份,自來水通了,該村452戶2220名村民終于用上了自來水,人心所向的事辦成了。
與民生相關的問題,始終是石應高村駐村工作的首要解決的問題。石松柏介紹,很多村民在周邊企業務工,他們反映夜里騎車回家的時候沒有路燈,有安全隱患。
為此,明瑞安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爭取幫扶政策,今年7月份,26盞路燈點亮了村民們的“回家路”。
新豎起的一排排路燈。左乙辰 攝
“駐”進群眾心坎里
石應高村主要姓氏為石姓、劉姓、邱姓等,但在村民曹英眼里,明瑞安早已成為了石應高的“自家人”。
“明書記心細,經常看到他在村里轉悠,時常向我們了解不同村民的情況。”曹英介紹。
只有走近群眾,深入了解他們的困難,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幫扶工作。多年的駐村,讓明瑞安深知石應高村幫扶工作應該怎樣開展,幫扶的重心在哪里,“最重要的是讓村民就近就地就業。”
目前,該村有針對性的安排5名脫貧戶在光伏發電項目務工,3人在市內公益性崗位上班……該村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100%穩崗就業。
值得一提的是該村村民石建軍一家的故事。石建軍今年40多歲,夫妻均為殘疾人,在明瑞安的鼓勵下,夫妻二人不等不靠,用勤勞的雙手改變命運,家庭人均收入達到了23750元。
“目前,石建軍的女兒考上了本科,兒子在讀職校,他們家可以說已經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明瑞安欣喜道。
在106國道的石應高村路段,一排排錯落整齊的房屋顯得尤為顯眼,這是上世紀90年代移民建鎮的石家屋。當年,石家屋63戶均沒有室內衛生間,生活污水都是由屋外的水溝直排。
村干部查看污水處理設施。左乙辰 攝
今年5月份,該村召開共同締造“灣組夜話”座談會,村民石義剛等人反映:“一排排整齊的房子,從路邊看,確實好看。一走近,卻是異味撲鼻,灣里污水管網的問題要想辦法解決了。”
群眾問題無小事,明瑞安和村“兩委”記下了群眾的意見與建議,更是把這件事情作為首要工作。5月底,形成方案;6月底,石家屋污水管網工程開工,村民們義務出工,主動幫忙,工程進展很快,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
“話說到群眾心窩,理講到群眾心底,事辦到群眾心田,這就是我駐村工作的宗旨。”臨近采訪結束,明瑞安發自肺腑道,“駐村幫扶工作沒有標準答案,因村而異、因人而異,但目的絕對高度統一,就是讓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