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報 記者 安寧寧 羅一萌
在歷史的長河中,40年歲月只是短暫一段。但對一個地方而言,足以書寫氣吞山河的奮斗史。湖北唯一、全國最年輕的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即將迎來建州40周年。
成立于改革開放之初,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恩施州永葆斗志和風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州各族干部群眾感恩奮進、勇毅前行,戰貧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災,穩經濟、促發展,實現州、縣兩級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全覆蓋,各項事業實現了巨大跨越。歷史,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進中前行。恩施建州40年的發展歷程,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歷程。巍巍武陵山,悠悠清江水。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一個幸福安康、朝氣蓬勃的恩施,正闊步走來。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
盛夏時節,萬物榮華。恩施大地,江山如畫。走進咸豐縣龍潭司村,村道干凈整潔,民居飛檐翹角,一條彩色瀝青路從村口直通每家每戶,農家小院不時傳出歡聲笑語……雖是小山村,但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設施,每當周末或節假日都吸引不少游客到此,賞美景、買特產,品美食、住民宿。村民們說,這樣的好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能人返鄉,共謀發展。村民周權早年間在廣州辦廠創業,2014年他響應號召主動返鄉,與村支“兩委”、能人鄉賢和群眾一道投身脫貧攻堅。拆除老舊房屋,改善人居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活動廣場、文化長廊、荷花池等20個項目建設,昔日的貧困山村換了新面貌。
環境優美了,產業興旺了,鄉風文明了,無數個“龍潭司村”的美麗蝶變,化作恩施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注腳。
憶往昔,天翻地覆慨而慷。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恩施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全面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創造性實施“八個到村到戶”。經過全州上下艱苦卓絕的戰斗,8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72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9萬貧困人口脫貧,飽受貧困之苦的恩施人民由衷感嘆“一躍千年,換了人間”!
——交通面貌日新月異。
路,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經,鶴峰縣交通、飲水、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薄弱,是湖北最后一個通高速的縣。近年來,鶴峰不僅逐漸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茶葉、蔬菜等產業也穩步發展起來。“以前靠天吃飯,現在發展特色種養,增收又致富;以前‘看見的山走半天’,現在村村通車很方便。”鶴峰縣金泰牧家庭農場主宋慶禮說。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恩施州一體推進“鐵水公空郵”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目標,內河航運、港口碼頭快速發展,高速公路、鐵路從無到有。恩施機場通航25個城市,恩施航空口岸和海關正式開放。
數據最有說服力。截至2022年底,恩施州建成4條鐵路,里程達341公里。在營高速公路7條,里程達588公里。現有7條普通國道和26條普通省道總里程344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90%的鄉鎮通達普通國道、省道二級公路。大道小路鋪就了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為人民打開了更加富足、幸福的大門。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
過去山里的孩子讀書難,晴天曬、雨天淋,跋山涉水。近年來,隨著一大批美而優的學校在城鄉拔地而起,“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成為恩施美談。
宣恩縣酉水情社區是全州最大的易地搬遷社區,66棟安置房住有1200余戶4500多人,配套建設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2個孩子都在家門口上學,接送方便,也不耽誤工作。暑期社區還開辦了公益課堂,娃娃們學習勁頭足、成績也提高了不少。”居民周艷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恩施州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統籌推進各類教育,累計實施教育項目2714個,投資57.87億元,建設面積403萬平方米,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學前3年毛入園率89.03%,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100%,義務教育鞏固率98.48%。
——醫療衛生長足進步。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全世界目前最先進的外科手術平臺之一。5月29日,恩施州中心醫院專家操作“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一名巨大腎腫瘤患者成功開展保腎切除腫瘤手術。該設備在臨床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恩施州實現了與國際一流醫療技術水平接軌。
幸福的底色,是健康福祉。進入新時代,恩施州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健康恩施”邁出堅強步伐。如今,州、縣、鄉、村四級醫療服務體系已建立健全,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34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州醫療機構增至2899家,開放床位2.8萬余張,專業技術人員2.8萬余人,千人常住人口床位數等指標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前列。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一串串民生數字,一項項惠民政策,讓黨的溫暖直抵民心。
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3年來,恩施州馬不卸鞍、人不歇腳,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州已建成22個全國文明村鎮、9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1個湖北旅游名村,經濟總量躍升全國30個自治州前列。
經濟實力大幅躍升,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這些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物質基礎,也極大增強了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極大增強了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同時,也讓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書寫民族團結與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綠色,是恩施州最亮麗的底色。行走恩施大地,茶山綿延如碧波蕩漾。
深山之中,宣恩縣伍家臺村的茶園里,茶香四溢,風景怡人,不少游客在此親近自然、拍照打卡。近年來,按照“茶旅融合、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伍家臺積極改造老茶園,打造以觀賞茶園為主的生態觀光園區,成功獲評國家4A景區,實現了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民房變客房。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8.5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1.3萬元。
小山村藏著發展大邏輯。
伍家臺村打好“生態牌”,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贏得發展主動,成為恩施州一二三產業農旅融合、茶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典范。
一個共識,深入人心。恩施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未來也在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恩施州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環境保護與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高度融合,一體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好山好水出好茶。恩施種茶、制茶歷史悠久,曾是唐代著名的貢茶產區,也是萬里茶道源頭之一。悠久綿長的文化底蘊,讓恩施茶韻更足。
2018年,“恩施玉露”綠茶和“利川紅”紅茶成為東湖國事活動茶敘用茶。一夜之間,“一紅一綠”聲名鵲起。隨著茶葉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恩施州聚焦品種、品質、品牌,出臺《恩施玉露、利川紅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州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辦法》,統籌發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綠色茶山變成致富金山,吸引許多年輕人紛紛返鄉。
“過去我和愛人在外省打工,每年回家探親次數有限。現在回到村里發展茶產業,不僅可以就近照顧父母和兩個孩子,一年純收入也有20多萬元。”恩施市黃連溪村村民蘭遠斌說。
一片綠葉,成就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如今,恩施州茶園面積180余萬畝,茶葉種植規模居全省第一,年產干茶超過13萬噸,綜合產值超過200億元,83萬名茶農因茶致富,茶農人均茶產業年收入超過7000元。“恩施玉露”等品牌引領的茶產業覆蓋880個村,茶產業已成為恩施州第一大特色產業、富民產業。
恩施富硒,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譽。2020年5月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在與鶴峰縣全國人大代表交談時殷切囑托,“你們這里也是富硒地帶,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它轉化為富硒產業。”
牢記囑托,恩施州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發揮“土、硒、茶、涼、綠”特色優勢,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抓實“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游,打造大產業”四大舉措,不斷提高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全力推進茶、煙、菜、藥、果、畜、糧、蜂八大農業主導產業全產業鏈建設,建成富硒特色產業基地700多萬畝。以生態旅游康養、富硒產業、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綠色新興產業為主體的綠色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并逐步壯大。
智慧基地進山村,繪就鄉村新圖景。
利川市平均海拔1000米,是全國高山蔬菜主產區。運用5G網絡及物聯網技術,當地重點打造了集生產、展示、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利川智能蔬菜園。以園區為核心,團堡鎮黃泥坡村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將民族團結、農業生產、農耕文化體驗有機結合,大力發展農旅融合。
白天勞作、夜宿農家,清華大學自2021年在團堡鎮建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后,已有60余名大學生在這里體驗耕讀生活。“讓學生通過除草、松土,挖土豆、收白菜等田間勞動,親近自然、了解農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集體意識,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為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偉特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全面落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規劃,扎實開展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恩施州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以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7月22日,創建恩施大峽谷—騰龍洞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反饋會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兩位專家表示,這個公園是他們考察過的全球范圍內最優秀的地質公園之一,同時,政府參與管理、社區建設、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利用等方面的優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端民宿四處開花、農家樂各有千秋、酒店客棧鱗次櫛比……近年來,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傳統村落——恩施市大峽谷風景區管理處營上村,從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帶動越來越多村民加入旅游行業。全國各地的游客到這里旅游,和村民有了交流,加了微信,成了朋友。
“人養山,山才養人。這條綠色發展新路子,帶來了紅火好日子。”營上村黨支部書記向龍橋說,全村有旅游接待場所170余家、床位4700余張,從事旅游行業人員近15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2年不足1000元增長至現在的1.5萬元,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荒山變綠,土地生金。一個又一個“營上村”奮力書寫民族團結與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多彩的民俗風情,恩施州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點上發力到串點成線。目前,全州A級以上景區達38家,省級旅游度假區5個,高等級景區集群已經形成,旅游業已成為全州的支柱產業、引擎產業和民生產業,旅游綜合實力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同時,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民族團結融入血脈——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團結,是恩施州最深厚的底蘊之一。長期以來,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共同建設了美麗家園。
如今,無論是在機關企業、鄉村社區,還是在學校、連隊、寺廟等地,處處可見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美麗畫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鞏固和發展。
藍天白云下、綠水青山中,侗族風情的黃色民居錯落有致,院落門口溪水潺潺,一派寧靜祥和。這是恩施市芭蕉侗族鄉高拱橋村的“蘭香小院”。2022年8月,芭蕉鄉結合少數民族聚居和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蘭香小院”的5戶居民團結協作,自發改造房屋,完善旅游設施。
“蘭香小院”院落長徐仕良說,我們組建“石榴籽”黨員志愿服務隊,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創造條件,通過開展民宿、農家樂等培訓,讓只會種地的農民掌握了制作侗鄉特色菜、服務禮儀、導游講解、茶藝禮儀等技能,“大家奮力拼搏、共建家園,關系越來越融洽,生活越來越幸福”。
近年來,恩施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融”為導向,統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
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州、縣市成立黨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建工作考核重要內容,把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列為“十四五”規劃,制定《恩施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規劃》。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司其職、全社會聯創共建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強大合力。
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來鳳縣與湖南省龍山縣隔河相望、一衣帶水,兩地縣城中心距離不到4公里,是全國距離最近的跨省縣城。10多年來,兩地黨委、政府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打破行政壁壘和地域界限,在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積極協作,大力推動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兩縣多次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成為武陵山片區民族團結協作的典范。
全力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精心設計打花鋪、儺戲等文創產品,出版《土司抗倭》《陳連升傳》等文學作品,打造南劇《唐崖土司夫人》、歌舞劇《老兵》等文藝精品。推進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以非遺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為抓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伙計們啊!上工噠喲!喲嗬嗨喲……”2022年央視春晚,恩施“土家漢子”演唱的《恩施抬工號子》驚艷亮相。這是恩施非遺節目首次登上央視春晚,高亢嘹亮的歌聲、大氣豪放的表演,充分展示了恩施大山深處的風土人情。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恩施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持續推進非遺保護,通過“展示+展覽+體驗+互動游戲”等多種形式,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著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互嵌式易地搬遷安置社區,開展外來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語言文化政策培訓,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打造傳統節日、會展、旅游等平臺,有形有感有效推進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征文,舉辦培訓班和演講比賽,搞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
作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施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恩施州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為載體,利用節慶日、紀念日常態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推動各民族堅定“五個認同”。
用好用活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承載著近400年的土家族文化延續發展史,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聚居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當地不斷優化提升其宣傳教育功能,揭示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內涵,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恩施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
自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試點以來,2022年恩施州再度被命名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這些豐碩的創建成果,為恩施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乾坤日月當依舊,昨夜今朝卻異同。
40年彈指一揮間,恩施州一路砥礪奮進。闊步新征程,恩施各族兒女步伐矯健,必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風,鑄就新的輝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恩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