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瞿欣)平坦整潔的柏油路穿越村莊,灰瓦白墻的小洋樓錯落有致,廣場上老人愜意地健身、聊天,阿姨們隨意地跳著舞,小孩們肆意地拍打著籃球、乒乓球……7月9日,筆者走進通城縣馬港鎮九嶺村石板李家屋場,眼前呈現一幅安居樂業的鄉村圖景。
近年來,通城縣馬港鎮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為突破口,深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力打造看得見、摸得著的具有濃厚鄉味鄉韻的現代化鄉村。
建立管護機制,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
一水將綠繞,群山送青來。在通城縣馬港鎮黃鶴村,水泥路、石板橋、農村小屋,道路干凈整潔,顯得分外美麗。
“唰唰唰……”掃地聲劃破鄉村的寧靜。抬眼望去,不遠處,一名人居環境管理員穿著熒光色背心,彎著身子不停揮動掃帚,村里環境干干凈凈,他的功勞可不小。
“每年能增收1萬元,我干得很起勁嘞。”黃鶴村人居環境管理員熊雋文笑呵呵地說,“遇到有村民亂扔垃圾,我都會上前提醒。”
通城縣馬港鎮為確保人居整治工作常抓不懈,深入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給各村配備人居環境管理員共183人,并明確一名人居環境管理員納入村干部管理,定期組織公益性崗位人員開展衛生整治行動,達到村村干凈、戶戶整潔的目標。
管護必須管人。
“每個月我們都會進行現場評比打分,對分管片區管理員排名次,每季度表彰一次,逐步以獎優罰劣,評優樹模。” 黃鶴村黨支部書記熊漢林說。
熊漢林表示,村里有7個人居環境管理員,他們承擔劃分公共區域環境衛生保潔任務外,還負責督促農戶做好“門前三包”和管護村路燈,道路,綠化,水系,垃圾桶等公共設施,對考核第一次不合格的責令及時整改,連續兩次不合格的進行人員調整。
除此之外,馬港鎮每季度開展環境衛生管理考評活動,對所轄22個村(社區)的村容環境、綠化、街道衛生、景觀、公共設備等內容進行考核。
按打分進行排名,對前三名實行2000元獎勵并發放流動紅旗,連續3個月前三名額外獎勵5000元,對于后三名給予流動黃旗并記錄年終綜合考評。
近年來,馬港鎮通過建立人居環境管護制度,實行網格化、“積分制”管理機制,開展每周五“萬人潔城”活動,全鎮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明顯改善,“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環境逐步實現由“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聚焦產業發展,不斷促進農戶增收致富
“聞雞起舞,勤勞求致富;金雞報曉,幸福奔小康。”馬港鎮界上村農戶熊德旺家大門口在陽光的照耀分外顯眼,他每天清晨哼著小調來到屋后的“養殖基地上班”,查看山雞生長情況,拋撒著玉米。
“沒想到在家里也可以找點事做了,在岳飛基地購買了200多只雞苗,養殖四個月以后,就可以賣給他們了。”在他身后,200多只山雞爭先恐后地啄食著玉米。
熊德旺口中的岳飛基地,是通城縣馬港鎮界上村陳岳飛2013年成立的通城縣綠源家庭農場,2015年被評為市級龍頭企業。
“我們是將雞苗先賣給周邊農戶,供應養雞飼料,免費提供技術培訓,等雞長大后再保價回收,這樣既緩解了自己的養殖壓力,村民在其中也獲得了收益。”陳岳飛介紹道。
像熊德望這樣依靠“專業合作社+保價回收+農戶”實現增收致富的農戶,在通城縣馬港鎮高峰、松港、石溪、金山等村有很多。
為了更好地幫助更多農戶們提高收入,實現鄉村宜居宜業、農戶富裕富足,通城縣馬港鎮近年來,依托“一豬一藥兩茶三米”產業戰略目標,鼓勵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找準產業發展的項目源和增長點,加強聯農帶農機制,著力打造出一批“實力強、特色明、管理好”的聯農帶農機制,助力宜業鄉村蓬勃發展。
“我們既要堅持穩定傳統產業,又要做強做大特色產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提檔,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馬港鎮黨委副書記吳剛介紹。
據悉,通城縣馬港鎮通過“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合作社+保價回收+農戶”“電商+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第一產業帶動農戶2383戶8725人,第二產業帶動農戶806戶1976人,第三產業帶動農戶642戶1529人。
深化共同締造,創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
“現在村子垃圾多,能不能讓拖運垃圾的一天多來幾趟?”“我準備把老房子翻新下,有沒有政策補助?”
7月8日傍晚,在通城縣馬港鎮九嶺村石板李家屋場張奎霞家門前,農戶們圍成一圈,一場別開生面的“屋場夜話”在夜幕下舉行。
所謂“屋場夜話”就是由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組織農戶利用晚飯后的時間,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村內具體事務,嘮嗑說事,尋求解決問題辦法的一種座談會模式。
“通過這種辦法,幫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問題和矛盾糾紛。”九嶺村村民李正華表示,“村里的干部真沒話說,想方設法幫助我們解決困難。”
近年來,通城縣馬港鎮把黨建引領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在通城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成立由“駐村工作隊+村兩委+鎮駐村干部+村黨員代表+村鄉賢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治理先鋒隊。
積極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成效共評、成果共享”發展模式,努力構建“諸事有回應”治理體系,做到“凡事有人盼,諸事有人回;凡事有人急,諸事有人應”,確保小事不出組不過夜,大事不出村、不過周,調處成功率達100%。
“為更好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發展新格局,我鎮深化共同締造推進黨建引領基層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各類資源下沉、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管理,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馬港鎮黨委副書記樂文剛說。
下一步,該鎮將繼續按照共同締造的“五共”理念和工作方法,以“問題清單”“積分超市”等政策措施繼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保障群眾參與機制,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鎖群眾“幸福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