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府綠都,枇杷小鎮。
洞府綠都,枇杷小鎮。搖扁舟一葉,尋金丸肥魚。
這里碧波浩渺,媲美漓江之奇美,被譽為“鄂南小漓江”;
這里青峰翠影,如水府洞天桃源,號稱“中國最美鄉村湖泊”;
這里年出產優質枇杷20000噸,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枇杷生產基地。
這里是位于富水湖畔通山縣大畈鎮,山環湖,湖依山,山含洞,在清朝中葉即是包括龍港鎮、金牛鎮在內的鄂南三大名鎮之一,作為“魚米之鄉”曾為東吳大將甘寧屯糧地。
2月23日,大畈鎮黨委書記徐良開接受記者專訪,暢談“南茶北果”“農特產品深加工”,暢談“一體兩翼”發展格局,暢談“全域旅游”“后備箱經濟”。
遇見:中國最美湖泊鄉村
大畈鎮地處縣域東北部,東連慈口、西抵通羊、南接九宮、北枕黃沙。鎮域南北窄東西長,如一條碧帶俯臥在綠水青山之間。
“提起大畈鎮,最負盛名的當屬隱水洞風景區。”徐良開介紹,隱水洞兼備現代地下河與古河道景觀,有“鯉魚躍龍門”“玉兔觀桃”“寒山寺古鐘”“金銀瀑布”“電閃雷鳴”“八仙送客”等體量巨大、造型逼真的天然鐘乳石景觀,觀賞價值極高,被譽為“中華天洞”。
“大畈鎮自然風光,不僅地下無雙,水上、山上也獨具特色,大畈鎮號稱‘鄂南小漓江’,可謂步步皆景!”徐良開自豪不已。
富水河畔,山水相依。
大畈鎮地處富水河畔,山水相依,襯托其美。富水,收納通山五大河流,全長196公里,全縣近百條大小支流,從陽新縣富池口注入長江。
《水經注》載,“江之右岸,富水注之……西北流逕陽新縣。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壤,舊吳屯所在也。”
徐良開說,“《水經注》提到,富水河經年累月沖積下,包括大畈鎮在內的南北兩岸被耕種成為富饒土地,成為東吳屯兵屯糧重要地區,這在其他歷史記載中也有佐證。”
資源稟賦,渾然天成。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給予了大畈鎮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美。
大畈之美,美在歷史人文。
磨盤山、下楊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至今猶存;春秋時代劍、戈、矛等冷兵器、漢晉墓葬群112件珍貴文物,向后人訴說著歷史鉤沉;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大批紅色舊址展示著幸福新中國的來之不易。
大畈之美,美在湖泊水鄉。
泱泱富水,寬廣處煙波浩瀚,如山中洞庭;狹窄處曲徑通幽,有漓江之奇。綠樹映青山,青山染綠水,相映成趣。輕舟悠悠,詩畫交融,四季景色各不相同。
大畈之美,美在千島奇峰。
青山環繞,千島競秀。
青山環繞,千島競秀。蔥郁林木和滿山果園之中,掩映石窟崖洞。近年來,大畈鎮以“道路成線、村莊成蔭、山地成林”為目標,2021年,全鎮林業面積達到13.8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51.32萬立方米。
按照通山縣委、縣政府部署,通山縣將2023年作為深入開展全國縣域旅游百強縣、國家森林公園、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湖北旅游名鎮、村、街、甲級和乙級民宿等品牌創建的關鍵之年,力促眾多知名品牌支撐通山旅游走向全國,預計全年接待游客178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7.04億元。
大畈旅游,方興未艾。
“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大畈旅游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旅游品牌從養在深閨人不識到撩開蓋頭驚艷眾人。”徐良開說,大畈旅游正以方興未艾之勢,向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湖北省旅游名鎮昂首闊步前進。
2023年,大畈鎮將全力打好全域旅游“發展牌”,推動旅游全景化、全業化、全域化,以“旅游+鄉村”實施鄉村提質工程,“處處皆詩畫,全域是風景”;以“旅游+產品”推出枇杷、麻餅、文創紀念品等旅游商品;以“旅游+吃住”發展農家樂、水果采摘園。
因果:深植致富根結出幸福果
枇杷著子紅榴綻,正是清和未暑時。
每年五月,春明景和之時,正值大畈鎮枇杷滿山季節。
枇杷,以其葉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通山大畈枇杷久負盛名。《通山縣志》記載,大畈鎮種植枇杷已有300余年歷史,境內尚留35株百年枇杷樹。
徐良開介紹,大畈鎮為低山丘陵地貌,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加之區域內土壤為紅壤砂質土,偏酸性,形成有利于枇杷生長的小氣候,枇杷汁多肉厚、美味可口。
2012年,“隱水洞”牌枇杷獲國家綠色品牌認證;2019年,“大畈枇杷”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稱號。
據了解,大畈鎮枇杷種植面積2.4萬畝,面積約占通山縣八成,有“早鐘6號”“大五星”“白玉”等25個品種,豐產年可達2萬噸以上。
該鎮共有枇杷種植家庭農場15家,合作社8家,加工企業3家,苗木基地1個。306戶貧困戶發展枇杷種植,709戶群眾通過“土地入股+年終分紅”模式參與經營。產量、就業人數、全產業鏈條和產值均位居華中區首位。
大畈枇杷,美味可口。
去年枇杷節,大畈枇杷賣斷了貨。一樹枇杷最高賣了2000多元。“45克以上論個賣,2塊錢一個,35到45克論件賣,25克以下深加工。”
徐良開說,廣東八福康食品有限公司投資3.8億元建設的八福康枇杷產業園,酒、膏、飲料、罐頭、干、肽、蜜、花茶等延伸產品均已研發。
他算了一筆賬:每畝土地年“租金+分紅”約800元;吸納1736人就業,月均收入超3000元。加上產品銷售,全產業鏈每年給大畈鎮帶來超2億元綜合收入。
一支枇杷出墻來,引得“隱水葡萄”“板橋油茶”“官塘臍橙”“長灘香桃”“油茶果”等農特產業次第花開。在地域上,以富水為界形成了“南茶北果”格局。
尤其是油茶產業,該鎮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干茶籽180萬斤。“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近年來,大畈鎮群眾在油茶園里蹚出了致富路。
截斷幕府云雨,大畈出平湖。
1958年,富水水庫開工建設,6萬多人遷離故土,庫區移民生活一度清貧。
“60多年來,在歷屆鎮黨委班子領導下,兩代大畈人不等不靠,深深扎根在白沙黑水之間,用勤勞、務實和一股子誓把窮山變寶盆的奮斗精神,在山上貧瘠的土地上深種致富根,開出了希望花,結出了幸福果。”
當前,大畈鎮林果產業正“快速過彎”,致富道路越走越寬。
在通山縣油茶、枇杷、橘橙、茶葉、楠竹、中藥材六大特色農業支柱產業“百億版圖”中,大畈鎮的生動實踐,如同一支快速飛行的箭頭,靶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全民小康目標。
解放:“山通水富”發展密碼
毗鄰湘鄂贛都市圈,地處岳、咸、九“金三角”腹地,又在通山旅游循環圈節點,杭瑞高速穿境而過,大畈鎮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近年來,大畈鎮圍繞“山水富民、綠色發展、旅游興鎮”發展定位,全力推進特色旅游名鎮建設,深入實踐綠色崛起。
“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省級生態鄉鎮”“省級旅游名鎮”“市級枇杷特色小鎮”……一塊塊高含金量的牌匾花落大畈的背后,是一個個令人感動的奮斗故事。
徐良開說:“‘山通水富’拆開來講,不僅是字面上的交通完善,群眾富裕。更深層次的含義,是要讓我們的干部群眾深入解放思想,張開眼界學習世界,打開胸懷擁抱世界,走出大畈溝通世界。”
山通水富,綠色發展。
“思考通了,路子就多了;思想富了,天地就寬了。”
“干部胸懷要打開,不僅要容得下富水湖,還要容得下長江,容得下大海!”
“不僅要看到湘鄂贛和岳咸九,還要把大畈山水放到全國乃至世界舞臺上去競爭!”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近年來,大畈鎮時刻繃緊“發展”這根弦,只爭朝夕謀發展。
山路蜿蜒,致富有道。
曾經,一些村“綠美”水平不高。大畈鎮先謀一步,深挖一層,全力打造成最美旅游花園;
曾經,一些村衛生條件差。該鎮已先后完成農村無害化廁所建改560座,公共衛生不留死角;
曾經,一些村連接不暢。該鎮快速提檔升級19.8公里農村公路,推進繞城北路建設,全力推進農村“四好路”建設。
曾經,一些村景不多不“靚”。該鎮以“道路成線、村莊成蔭、山地成林”為目標,修復公路沿線生態427畝,建成30公里生態綠色景觀廊道,農戶庭院“小花園”“小果園”遍地開花。
富水潮闊,踏浪而歌。
2023年,在通山縣委、縣政府的正確引領下,大畈鎮上下“通思想”“富腦袋”“轉身子”“邁步子”,掛圖作戰,倒排工期,推動項目一件一件落地,工作一個一個落實。
山水富民,旅游興鎮。
隱水村鄉村振興項目、中廣核大畈核電廠20兆瓦光伏、幕阜山研學營地、龍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二期等重點項目緊鑼密鼓推進;
力爭2023年引進2個億元旅游項目、3個千萬以上農業項目;以“承諾制+全代辦+優流程”的改革創優環境,以“一項目一專班”包保機制全力打造良好政治生態。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徐良開說,“山水富民、旅游興鎮、綠色發展”,大畈鎮的奮斗新篇,正在揭開。
策劃:張曉丹 李江湖
執行:阮勝利 張子政 唐成 梅偉東
記者:田城 阮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