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曾令兵)“塆里建設怎么搞,環境衛生誰來做,房前屋后、犄角旮旯怎么清,各位婦女同志來講一講,議一議,塆組的事大家自己定”太平橋村黨支部書記吳春蘭吆喝道。10月31日傍晚時分,一場別樣的塆組會在浠水縣太平橋汪家咀塆召開,參加的大都是村塆的婦女,類似的塆組會,已經連開了好幾場。
自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以來,汪家咀塆的婦女同志積極響應,自立自強,用一把掃帚、一個鋤頭、一把綢扇,揮舞出別樣年華,幸福生活在一揮、一挖、一揚間編織成景。
一把掃帚,“掃”出潔凈塆落
太平橋村3組汪家咀塆和四組周下塆是“對門出戶”,如今風景那邊獨好,舊貌換了新顏,柏油路、小景觀、議事亭,讓三組汪家咀塆的婦女們羨慕不已。農閑之余,三五姊妹隔三差五約著去周下塆“巡塆”,在房前屋后找門道,向兄弟塆取經。婦女們白天學習,晚上就跟家里的男人們做思想工作,引導他們一起干。
“學是第一步,干才是最關鍵”婦女代表汪鳳蘭站起來說道。一呼百應,塆里的婦女們紛紛行動,“一根掃帚掃天下”,門前屋后、犄角旮旯的垃圾雜物通通掃干凈、清出去,雜屋、亂棚婦女們帶頭主動拆除,院子清利落、柴碼整齊、菜園理規整,雞欄圍起來,還自掏腰包種下花花草草扮靚院落。
汪家咀塆還自發成立“巾幗志愿服務隊”,在村書記吳春蘭的帶領下,婦女們人手一把掃帚,挨家挨戶,幫助獨居老人、困難農戶清理衛生、打掃院子。同時,婦女們化身小小監督員,配合鎮里環境衛生檢查,一家一戶上門督促,現場打分現場評,成績亮出來、好壞大家評,在共督眾評中,村民思想觀念逐漸轉變,塆里的環境也變了大樣。
一個鋤頭,“挖”出致富金果
“鄉村振興,關鍵靠產業”。汪家咀塆的婦女們深知這個道理。
“搞大產業我們沒經驗,也沒能力,那我們就從小產業入手,要我說就種魔芋。”塆里的老人自發奮勇提建議。汪家咀塆留守婦女、老人多,田地相對分散,而種植魔芋投入少,產量高,效益好,符合汪家咀塆發展實際。
說干就干,村民徐志文率先在塆里種植,靠著一人一把鋤頭,硬是在荒田上開墾出一塊地來,這一種就是好幾年。經過長期探索,徐志文一下嘗到了甜頭,一年下來收獲好幾萬元。
塆里的婦女們聽聞也紛紛加入種魔芋大軍,男人們在外打工,婦女們就在家自食其力,一鋤頭一鋤頭地開墾荒地種起魔芋來。魔芋種植管理技術相對簡單,汪家咀塆的婦女們個個頭腦靈活,學起來快,短短幾年,汪家咀塆的魔芋種植面積近200畝,塆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魔芋,分散的荒地被充分利用,村民們也從小成本中獲得大收入。
一把綢扇,“揚”出文明新風
“今天下午三點半,村部廣場集合啊,跳舞去”中午休息間,吳春蘭的微信消息不斷,花樣的“收到”的群里炸開了鍋。
村里的百姓舞蹈隊已經成立10多年,舞蹈隊的成立扮靚了村塆,之后又成立了“廣場舞微家”,村里換了新氣象,村子也更加熱鬧了,百余場次演出為村塆百姓帶來了歡樂、傳遞了好風氣。
汪家咀塆的婦女個個都是舞蹈隊的主力,他們以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掃黃打非”工作站為創作平臺,自編自導“三句半”、多樣的民俗舞蹈、小品等節目,簡單一身表演裝,一把綢扇就是一臺戲,以通俗易懂的表演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領塆組好風氣好風尚,引導村民奮發向上、自立自強。
同時,還積極參與“十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好媳婦”等評優創先活動,傳承優秀家風家訓,孕育良好塆風民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