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村授信,讓每個村民有了“備用錢包”;金融村官,給每個鄉村老板當好“帳房先生”;送碼授信,助小微商戶“碼”到成功……
近年來,通城農商銀行以支持鄉村振興為己任,優化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從整村授信、信貸支持、普惠金融等方面精準發力,深耕細作,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截至9 月末,通城農商行涉農貸款余額 38.44億元,占各項貸款的 85.51%,同比增長9.56%。其中,農戶貸款余額28.2 億元,同比增長15.8 %;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14.46億元,同比增長20.09 %。
整村授信,普惠鄉村金融
深秋季節,記者來到五里鎮尖山村油茶產業基地,只見一壟壟油茶樹郁郁蔥蔥,油茶樹下翻耕一新,套種著一株株中藥材苗。“這片基地有280畝,套種的中藥材是黃精,值錢著呢。”3組村民黎波臉上寫滿喜悅。
黎波是尖山村的種植大戶,多年來一直從事油茶種植。今年擴大了油茶種植規模,還在基地套種中藥材。油茶已掛果,藥材長出新綠,但人工勞務費的開支讓他手里的資金吃緊。
“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找擔保人又太麻煩。”黎波正在為銀行貸款發愁時,通城農商行到尖山村開展“整村授信”活動,對他進行了預授信,手把手地教他手機申請貸款操作流程,從開通手機銀行到貸款發放一氣呵成,不到半小時5萬元“荊楚小康貸”就到賬了,幫黎波解了后顧之憂。黎波逢人便說:“整村授信是件好事,給我們準備了一個‘備用錢包’。”
“手機一點,馬上到賬。” 通城縣銀保監局駐尖山村干部涂會明說,隨著農商行“整村授信”的大力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用上“備用錢包”里的錢。截至目前,該村已有300多戶村民獲得了授信資格。
通城農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村民來說,整村授信就是為廣大農民朋友鋪就“致富路”、搭建“致富橋”的一項重大措施,其目的是全面服務農村金融市場,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目前該項工作已在通城縣各鄉鎮全面鋪開,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該縣180多個行政村的“整村授信”工作。
金融村官,“貸”動鄉村發展
9月8日,雋水鎮油坊村進村入口新修好的路段正式開通,村民們感嘆:“路修好了真是寬敞許多,以后我們進村子里再不需要繞路了,感謝廖老板為我們村發展做貢獻啊!”
村民口中的廖老板叫廖愛華,也是油坊村村民。他說,這次公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修通,主要得益于農商行金融村官的服務好、貸款快。
“我長期從事建設工程承包,前段時間承接了油坊村至李家塘村路段公路建設,作為施工承包商,需預先墊付工程款,人員、材料、設備方方面面都要用錢,資金上出現了短缺。”廖愛華說,正在他苦惱之時,農商行的駐村金融村官毛磊主動上門為他服務,給他提供了資金保障。
7月份,通城農商行錦山支行在油坊村調研時,村委會向工作隊重點介紹了廖愛華的情況。次日,毛磊來到廖愛華所在的工地,實地考察建設工程用工和資金運轉情況,了解到項目承包盈利情況穩定,向他介紹了該行信貸產品——“荊楚小康貸”。
“該信貸產品屬于信用免抵押免擔保貸款,資金循環使用,隨用隨取,用一天支付一天的利息......”經過毛磊詳細地介紹后,廖愛華滿意地點了點頭,直夸農商行的服務貼心,隨后立即申請到15萬元的貸款金額。
為了更好地服務當地老百姓,推動鄉村產業持續振興,通城農商行分批向每個村(社區)派駐1至2名金融村官,將他們的姓名、職務和聯系方式張貼在村委會門前的宣傳欄,要求他們定期進村入戶調研,把資金、政策、服務送到農戶家門口,圍繞涉農類的種養大戶、加工大戶、涉農企業、家庭農場、農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信息建庫,為每一個鄉村老板量身定制了“農擔貸”“親情貸”“青創貸”等特色金融信貸產品。
目前,通城農商行選派60名支行行長、信貸經理兼任“金融村官”,深入該縣33個村(社區),配合基層黨組織開展村銀共建、整村授信等金融服務下鄉活動,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架起銀行服務村級經濟、服務“三農”的橋梁和紐帶。
送碼授信,便捷商戶融資
近日,在雋水鎮通泰建材市場,通城農商行工作人員做“送碼授信”回訪工作中,鑫發燈飾的方老板感激地說道:“碼商e貸真方便,手機操作即可提款,有了它我做生意更有底氣了!”
方老板的鑫發燈飾已開業多年,客源充足,但有時會缺少備貨周轉資金。今年4月,通城農商行武長支行在該市場開展“送碼授信”活動,工作人員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安排客戶經理到店調查核實,根據近半年農商行的“掃碼e支付”收單業務的經營流水,當天就向方老板授信30萬元,他也成為該市場獲得“掃碼流量貸”第一人。
在回訪中,記者看見農商行工作人員所到的每一戶商鋪,老板都熱情地接待,勝似親人。
“農商行的服務好,用了農商行的碼,店里收銀我放心,他們送的小喇叭每一筆進賬都播報得非常清楚。”在德力西電氣家,老板張麗不禁夸贊道,她的客戶跨行掃碼不僅不收取手續費,刷一下她還有一毛錢的獎勵金,到賬速度秒到,非常贊。
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把農商行的便民助商政策宣傳到位,幫助更多商戶渡過經營困頓瓶頸期,確保全面滿足廣大小微市場主體需求,該行采取“重點營銷+暖心服務”的戰略深耕精耕片區內的通泰建材市場,將該市場成功打造成為“送碼授信”示范市場樣板,一戶一策對商戶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有碼必有貸 有貸必有碼”,上下聯動開展好“小微金融店小二送碼授信暖人心”活動。截至9月末,武長支行已在該市場成功布碼 126戶,覆蓋率達95%,活躍率達90%,優質商戶占比85%,多碼布放占比92%,簽約授信22戶,金額270萬元。
銀齡行動,延伸服務觸覺
日前,家住塘湖鎮涼亭村七組的老人金梅香,由于她行動不便,無法前往塘湖支行柜臺辦理糧補存折激活業務,從而取不了錢,一時不知怎么辦。
工作人員在了解情況后,安排專人上門為老人辦理存折激活業務,解決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你們真貼心,感謝你們!”老人握著工作人員的手連聲道謝。
通城農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愛老、敬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伴隨著金融智能化的發展,做好老年人的金融服務是我們助力鄉村振興,延伸金融觸角,拓寬服務渠道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通城農商行在塘湖鎮建立鄉鎮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支付服務“鄉鎮示范區”,示范區涵蓋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站、便民金融自助服務點等“適弱化”支付服務,面向運用智能技術有困難、難以適應現代化支付工具發展、對支付服務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殘障人士等提供更全面的助老服務。同時,通城農商行還將普惠金融與“進村入戶”工作相結合,通過提供上門服務,跟蹤服務,主動服務,將服務觸角延伸到農村的街道、村組、農戶家里。
針對老年人特點,該行還優化軟硬設施,在合理保留傳統的人工服務窗口的基礎上,布設了具有存折業務功能的智能柜臺,方便老年客戶存取現金,安排專職大堂經理對老年人等特殊群眾的現金服務做好引導,通過配備引導人員、開設專門窗口、細化工作指引等方式,充分保障老年、殘障等特殊群體運用智能機具方面的基本需求。通過堅持將智能創新和傳統服務相結合,幫助“適老化”群體熟練操作新機具、適應新潮流。
“一直以來,通城農商行不斷下沉服務重心,創新產品服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出實力、下真功踐行普惠金融責任和使命,著力打造‘責任銀行’。今后,我行將以更大的力度、更強的措施推進普惠金融工作,為鄉村振興貢獻農商力量。”通城農商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夏廣韜如是說。
(全媒體記者 陳新、通訊員?王正國 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