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的湖北省嘉魚縣新街鎮馬鞍山,裹在一層薄霧中,目之所及,一片翠綠。
三十年前,這里到處是灰山黑水,“抬頭難見天日,低頭只見石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一度被稱為“灰色走廊”。
18日,記者登上嘉魚縣新街鎮馬鞍山采石場的高處,只見曾經破損的山體已得到修復,一派草木繁茂、生機盎然的景象。這里就是馬鞍山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廢棄采石場如何變身生態公園,這是一場有關自然生態修復治理的艱難歷程和啟示。
靠山吃山,隱患重重采石場
在馬鞍山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施工現場,挖掘機正在清理碎石,卡車運來泥土,工人們忙著將土鋪在裸露的巖石上。
馬鞍山東西長2.7公里,南北寬0.2公里,占地面積約0.5平方公里,歷史悠久,素有“嘉魚龍脈”之稱,土層里蘊藏豐富的巖石,是遠近聞名的優質建材出產地。
上世紀70年代起,該礦區被馬鞍山采石場開發出來,發展采礦點30余處,開采面積60余畝,開采出的砂石料作為建筑材料,主要銷往縣內及荊州等地,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但也因此付出了資源銳減、生態環境惡化等沉重代價。
“黃土漫天,粉塵飛揚,到村里走一趟,白襯衫變灰襯衫。風大的日子,睫毛上都掛滿了灰。回家洗臉,一盆水半盆灰,村民飽受環境污染之苦。”馬鞍山村村支書劉銳說。
1996年,馬鞍山采石場因安全及管理原因,被政府關停,徹底結束了礦山開采的歷史。
然而,長期的無序開采已造成礦區山體巖石大面積裸露,加之砂石無序堆放,洗砂廢水肆意排放,環境污染及水土流失嚴重,這座礦區一度成為群眾“吐槽”的熱點。
“就像留了個疤,既難受又難看。”馬鞍山村村民何玉蓉告訴記者,礦區在關停后,沒有得到系統有效的治理,亂石成堆,污水橫流,雜草叢生,成為了衛生死角,十分礙眼,群眾怨聲載道。
礦山紅火,青山被毀,滿目殘山斷壁。礦山治理勢在必行,多年吃資源飯留下的生態欠賬必須償還。
生態修復,綠水青山留子孫
生態破壞是日積月累造成的,治理修復極其困難。
轉機出現在2019年,國家發改委在長江流域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提升示范工程,嘉魚馬鞍山礦山修復項目成為湖北省上報的示范案例之一,廢棄礦山自此迎來新生。
“為了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我們縣里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探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礦區綠化與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努力修復‘生態傷疤’,奮力打造沿江綠色廊道,讓礦山復綠,讓百姓受益。”新街鎮黨委書記陳剛說。
2019年,嘉魚縣攜手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投入10多億元啟動了嘉魚濱江生態環境綜合提升工程。總投資1.5億元的馬鞍山生態修復工程,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被優先實施。
項目還未開工,擺在項目隊員面前的就有兩大難題——礦區里610座墳墓的遷移和15家企業的拆遷。
遷墳在農村是大事,剛開始一些村民有些想不通,不想遷。針對時間緊、任務重的實際情況,新街鎮專門成立遷墳動員小組,依靠群眾做拆遷工作,讓群眾參與到拆遷工作中來,集中民智、民力,打響了遷墳“攻堅戰”。
每天凌晨五點起床,六點進村,中午扒拉兩口飯就立即入戶展開工作,晚上忙到九、十點,新街鎮干部江東往往這樣度過忙碌的一天。江東說,曾測算過,他每天走路約32000步,行程約20多公里。盡管工作異常艱辛,但從不叫苦叫累。
鎮干部們認真負責、不厭其煩的工作態度和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動了馬鞍山村村干部和廣大村民。
“礦區里葬著我多位至親。”40多歲的村民何本領是最先開始遷墳的。他說,盡管在農村遷墳不是一件小事,但礦山修復是為了造福子孫,沒理由不答應。
何本領不光自己遷墳,還熱情地加入到工作隊伍中,充分發揮自己對村民情況掌握全面的優勢,跟著鎮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
“我的太婆、奶奶都葬在這里。但礦山復綠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能因自家幾座墳頭而終止。”村民朱有民接到通知后,他第二天就請人來幫忙遷墳。
這邊遷墳工作勢如破竹,那邊企業拆遷行動也迎頭趕上。半年時間,馬鞍山上的610座墳墓遷走了95%,15家企業也拆遷了9家,刷新了項目攻堅的“新街速度”。
“之所以能夠順利高效地實現人性化遷墳、陽光拆遷,從根本上來說在于贏得了群眾的支持。”新街鎮黨委書記陳剛說。
綠意盎然,詩意生活好愜意
在著手對馬鞍山礦山開展生態修復治理時,嘉魚縣對礦山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也已進行了謀篇布局,全力做到礦山治理與生態保護、發展旅游等相結合。
“礦山修復治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建成馬鞍山礦山生態公園。”嘉魚縣新街鎮鎮長唐瑩介紹,在修復治理廢棄礦山的同時,已提前謀劃交通路網,針對馬鞍山規劃了旅游線路,將馬鞍山礦山生態公園和周邊的港東村、曬甲山村蔬菜果園串聯起來。
生態公園如何建?“首先‘消災除險’,清理危巖、山體裂縫等,進行排險;接著‘削高填低’,平整高低不平的山體;最后再覆土植綠。”馬鞍山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經理于明利介紹。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一個原本幾十米落差的礦山,按照立體設計用石頭壘出一個大平臺,在平臺上覆土綠化,并將平臺打造為赤壁回龍廣場。
“相傳,赤壁之戰勝利后,孫權親自到赤壁勞軍,戰船歸途中經過馬鞍山時,半醉的孫權回頭望見馬鞍山紫色的懸崖以為又到了赤壁,龍首回望,赤壁飛來。故命名并雕刻‘赤壁回龍’,借景懷古。”于明利說。
生態公園里一些低洼處,則被打造成水景旱溪,以三國故事“群英會”為靈感,栽植決明子、刺槐、櫸樹等40種以上喬灌木,以樹喻人,打造多品種植物園。
公園東側有處坑塘隱蔽幽靜,取名“小雷池”,清理后栽植荷花,打造荷塘。小雷池三面環山,可望而不可及,片植梅林,打造望梅止渴之景……
記者漫步生態公園,成片的月季、百合搖曳生姿,道路兩側的紅葉石楠幼苗綠意盎然,山崖上一排排小櫸樹昂首挺胸……如今,800畝廢棄礦山已完成一半治理,共栽種各種樹木3萬株,種植花草500畝。
“到今年年底,礦山治理任務將全部完成,完成后我們會對外開放,讓市民享受綠色發展成果。”陳剛表示。
修復過程中,縣、鎮兩級政府還擴大礦區環境整治輻射面,同步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使周邊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灰塵少了,空氣好了,環境美了,老百姓怨言少了,笑容多了。散步、跳廣場舞都有了好去處。”村民何佳看到整治一新的馬鞍山生態公園,高興地說。
如今,馬鞍山民居換新顏,荒坡披綠裝,綠色成為這里的鮮明底色,關停的礦區被妙手回“春”,變身公園煥發了新活力。新街鎮馬鞍山正張開熱情的雙臂,歡迎四方賓朋欣賞她的美,賞析她的詩,解讀她的故事。
(查生輝、王恬、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