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譚宏宇 特約記者江開群 通訊員 陳文杰
近日,中央文明委下發《關于表彰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新一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的決定》,嘉魚縣簰洲灣鎮王家巷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王家巷村何以摘得“國字號”招牌?2月18日,記者實地探訪尋求答案。
拆破舊,建節點,建管并舉提“顏值”
走進王家巷村,只見村內道路干凈整潔,溝渠兩旁綠樹環繞,產業基地生機勃勃,一派村美人和的生動景象。
“都是這幾年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變化。”該村黨總支書記楊智介紹,自2019年啟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該村先后組織挖機、鏟車等100余臺次拆破拆舊,一改過去溝渠淤塞、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狀況。
近年來,該村將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2018年爭取資金200萬元,在4組實施了美麗鄉村項目,在農戶門前統一建設了花壇,修建了風景墻,完善了溝、渠、路等基礎設施,村容組貌得到極大改善。
“今年,我們又爭取到美麗鄉村建設資金400萬元,打算在1組再打造一個美麗村灣。”有了4組的成功經驗,楊智對接下來的美麗鄉村建設充滿信心。
清家底,引項目,內外結合富“口袋”
“去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8萬元,其中‘三資’合同清理收入4萬元,土地溢價收入4萬元。”在今年舉行的第一期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上,該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陸葉明向全體參會黨員公布了去年村集體收入情況。
地方發展,產業先行。該村依托本地的資源稟賦、良好的區位優勢,加上文明和諧的整體氛圍,引進一大批產業。
“現在,我村有草莓基地50畝,青蛙養殖基地110畝,稻蝦共作基地590畝……”說起本村引進的產業,楊智如數家珍,“馬上果桑基地二期項目也要建成投產了。”
楊智所說的果桑基地二期項目,由西流古桑酒業有限公司投資,該公司2018年落戶該村,一期流轉土地200畝建成果桑基地,二期工程于去年動工,經歷半年建設,主體廠區已經建成,項目即將正式投產,預計年產桑葉茶300噸,桑葚酒500噸,帶動100余人就業。
產業引進來,村集體如何創收?該村探索出了新路子,建立“經營主體 +村集體+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由村級負責做好土地流轉協調工作,企業在支付農戶土地流轉費的同時,針對村集體幫助協調征地、矛盾調處等工作實際,另外支付村集體土地溢價費,有效實現“三贏”。僅此一項,王家巷村增收近8萬元。
集體富了,個人也不能落下。該村與落戶企業協議,必須優先考慮安排有勞動能力的本村脫貧戶務工。通過介紹務工,該村解決了10戶脫貧戶增收問題。
“現在不用出去,在家門口務工就能掙錢。”該村五組脫貧戶舒輝奇高興地說。
強引領,抓示范,干群一心求“同頻”
“各位村民請注意,現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請大家遵守村規民約,紅事延期,白事簡辦。”自1月27日返鄉以來,王家巷村四組村民彭克波總能聽到村里流動宣傳車的聲音。
為減少人員聚集,避免交叉感染,自嘉魚縣下發疫情防控“1號令”以來,該村便加大了“人情風”治理力度,對紅白喜事嚴加管理。
“村里也是為了大家好,我們肯定全力支持配合。”該村5組村民彭亞勇對村里的管理表示贊成。其父1月11日去世后,他原本打算熱熱鬧鬧辦宴席,在村干部上門溝通后,最終決定簡辦。
在該村,遵守村規民約、倡導文明新風已成為全體村民思想和行動上的自覺,這與該村前期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疫情不嚴重的時候,我們堅持每月召開村灣會,與群眾面對面交心談心。”村委委員孫嬌介紹,由駐村扶貧工作隊、村組干部等組織村灣黨員、群眾戶代表,在各個自然灣召開會議,對精準扶貧、文明創建、環境整治等各類政策進行面對面宣傳,并對群眾疑問現場解答,打通了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文化陣地的不斷完善,也成了移風易俗的一大助力。在新建黨群服務中心時,該村通過爭取,配套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活動廣場。同時利用文旅部門項目資金,建成了功能齊全的文旅驛站、別具特色的百姓舞臺及高標準的籃球運動場,并爭取到一批健身設施,滿足了群眾文體活動需求。
昔日的小村莊,如今的樣板點,精心培育的文明鄉風,讓王家巷村最終實現華麗轉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m.vigoraudio.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