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渡接送學生
護送學生安全回家
二十多年來,王值軍一直堅守在偏遠庫區教學,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對庫區留守兒童而言,他既是老師,也是保育員,還是“船長”。
王值軍,男,漢族,1976年3月生,崇陽縣青山鎮尺沖教學點教師。
崇陽青山水庫上游,有一座小島,島上有全縣最偏遠的教學點——青山鎮尺沖小學。
該教學點一面傍山、三面環水。從縣城出發,沿著蜿蜒起伏的公路,驅車需要五十分鐘。這條路去年才修好通車。此前到該教學點,需從青山水庫壩區上船,路上要折騰兩三個小時。
二十多年來,“十佳師德標兵”王值軍一直堅守在青山水庫。對庫區留守兒童而言,他是老師,也是保育員。
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
連續上課6天后,6日下午,王值軍讓24名學生放假兩天。
“全省十佳師德標兵”表彰會在武漢召開時,為赴會,又不影響教學,王值軍調整了教學時間。
24名學生,三年級5名,二年級5名,一年級8名,學前班6名,采用復式教學。王值軍負責二三年級的教學。這天的課程,上午,自習、語文、美術、數學;下午,語文、音樂、英語。其余的學生,由去年新來的老師負責。此前,王值軍要負責教所有學生。
復式教學,一節課時間被分成許多小段。王值軍先安排二年級學生預習5分鐘;接著去三年級,帶領大家學習10分鐘;趕緊又回到二年級教室,上課10分鐘……整個教學在循環中進行。
12名學生家住庫區,離家遠,中午在校吃飯,其中有2人住校,有8人要到橋頭早接晚送;有2人要搖船接送,1名要送過河,1名要送到一里多外的庫區深處。
這天送完學生,已是15時30分。王值軍坐上叔父的面包車,直奔咸寧,到達時已是18時15分。這是王值軍平生第二次到咸寧市區,第一次是1993年與同學出游。
做比媽媽還細心的老師
王值軍右眼角處有一道明顯疤痕,他說,這是在青山水庫盤山教學點留下的紀念。
1995年,19歲的王值軍師范畢業,來到盤山教學點。進校一看,驚呆了:幾間土坯房,黑板斑駁脫落,課桌“缺胳膊少腿”,四壁千瘡百孔。寢室連張床也沒有。“當時,我想打退堂鼓。但孩子們純樸的笑臉,讓我留了下來。”王值軍說。
盤山教學點位于一座小島上,建在半山腰,望得見水,卻要到500米外的山下挑水吃。天一亮,王值軍就起床,拿起扁擔去挑水,平時一天跑5趟,夏天要跑8趟。挑好水,趕緊為在校住宿的學生燒水、做飯、洗衣服,再劃船去接附近學生……忙完這些,他才開始一天的教學。
一天,5歲的沈偉松深夜拉肚子,把被子衣褲都弄臟了。王值軍趕緊起床燒水給小偉松洗澡、喂藥。孩子只有一套冬裝,他把偉松的衣被洗干凈后,守在火塘邊烘烤,衣被烤干了,天快亮了。當他給孩子換上干干凈凈的衣服時,孩子哭著說:“老師,你比我媽媽還好。”
1998年暑假,大雨將教室沖倒,五六十個學生都需要乘船到鎮上去讀書,不方便也不安全。重建教室,政府撥的資金又不夠,王值軍便發動村民共建。“缺少木材,就到20公里外的山上去砍樹,樹太重太大,無法運到山下。只好等下大雨時,利用山洪暴發的力量,把樹木運下山。”
在一次“放排”時,王值軍沒有站穩,跌入洪流,右太陽穴附近被磕破,鮮血直流。在醫院簡單包扎后,王值軍又回到建設現場。他與村民奮戰了一個暑假,趕在開學前,建成了一棟簡陋的教學樓。
交通不便,老校長退休了,幾位女同事回到了鎮上,盤山教學點只剩下王值軍一人堅守。
2014年,盤山教學點因生源少被撤銷,王值軍因此來到庫區的尺沖教學點。
最遺憾的和最欣慰的
“全省十佳師德標兵”表彰會是王值軍第3次到武漢。此前兩次,都是為了給妻子治病。
2007年春,王值軍妻子身患癌癥,在武漢同濟醫院做手術。照顧妻子一天后,他便把醫院的事交給岳母,自己匆匆回校上課。后來妻子病情惡化,無奈,他將妻子轉回崇陽的醫院治療。
妻子去世那天,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他趕最后一班船回學校。離開幾個小時后,妻子突發大出血,搶救無效身亡,年僅23歲。“我最愧疚的,是對不起妻子。她生病時,我沒有好好照顧;她去世時,我也不在身邊。”王值軍眼眶含淚。
有遺憾,也有欣慰。獨自拉扯大的孩子很上進;父母、養父年近八旬,他經常去探望盡孝;沒有落下學生一天課,后來有十多人考上大學,還經常問候他。“王偶考上了武漢科技大學,廖俊澤考上了華中師范大學,王龍考上了哈爾濱鐵道學院……”談起學生的去向,王值軍滿臉自豪:“今年暑假,洪水剛過,我正在打掃衛生,王偶、廖俊澤、王龍一起來了……”“現在,我一般半個月或者一個月下一次島,把父母、孩子安頓好,其余時間基本在島上。”王值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