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鋒攝
“十三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嘉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抓住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漢新港建設等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齊心協力、合力攻堅,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十三五”確定目標基本實現,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擊鼓催征,這是進軍的動員令;
奮楫揚帆,這是前行的沖鋒號。
處于“十三五”收官的時間節點,南嘉大地上處處涌動著咬定目標、迎難而上的攻堅熱潮;站在“十四五”開局新的起點上,嘉魚正以昂揚的精神、奮進的姿態,乘勢而上開啟嘉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十三五”時期,嘉魚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工業、農業、教育、民生等方面取得輝煌成就,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縱觀整個“十三五”期間,全縣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預計 2020 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 295 億元,是2015 年的 1.5 倍,年均增長 7%;人均 GDP 達到 8 萬元,是2015 年的 1.5 倍,位居湖北省縣域排名前列;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年均增速 11.5%。工業總產值五年累計完成2753.46 億元,年均增長 9.8%;地方公共預算收入五年累計完成 54.51 億元,前四年年均增長 9%,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 33334 元和 18938 元,年均分別增長 7.5%和 6.7%。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一、二、三產業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預計由 2015 年的 20.1:53.0:26.9 調整為 2020 年的 13.0:48.2:38.8,經濟結構不斷得到優化。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預計 2020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 83 億元,成功創建省級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獲評為“全國水產百強縣”“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三品一標”認證蔬菜產品 171 個,“嘉魚甘藍”“嘉魚大白菜”“嘉魚叉尾鮰”“渡普青蝦”“渡普臍橙”“簰洲灣香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嘉魚蓮藕”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嘉魚富德蔬菜和湖北聯創食品成功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陸口蔬菜專業合作社獲評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
現代工業轉型升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紡織服裝、裝備制造產業為支柱的產業集群,成功引進華夏幸福、金盛蘭等一批投資過 10 億元項目,金盛蘭冶金科技入圍中國民營制造業 500 強。
與此同時,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服務業蓬勃發展。以田野鄉村公園、金色年華生態養生谷、康豐源生態旅游區等項目為代表的一批投資規模大、輻射帶動強的現代服務業項目投入運營,成為服務業發展的堅實支撐。
預計 2020 年旅游綜合收入超過 30 億元。田野鄉村公園獲批國家 4A 級景區,央視七套《鄉村大世界·豐收中國》走進嘉魚,嘉魚旅游品牌唱響湖北、走向全國。
三大攻堅不斷深化,各項工作呈現新跨越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開展非煤礦山整治、揚塵治理、秸稈禁燒、治超治限、禁鞭等專項行動,PM2.5、PM10 實現雙下降,完成市定目標。持續打好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推行河湖庫長制,有序開展長江禁捕工作,濱江生態環境提升示范工程項目納入全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試點項目。石磯頭取水點水質監測達標率達 100%,西涼湖、小湖水質提升至Ⅲ類。全縣農藥使用量連續 5 年實現負增長,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 95%,實現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零增長。全縣森林覆蓋率達 24.85%,被評為“全國林業系統先進集體”,珍湖濕地公園獲批國家濕地公園,“臨港生態新城”的目標建設不斷推進。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2019 年底,全縣 12 個貧困村 37199 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從 14.14%下降到 0,脫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積極開展脫貧“回頭看”和反饋問題整改工作,確保脫貧不返貧。
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依法加強政府債務和金融風險管控,堅決打擊各種違法違規金融活動。此外,還大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反電信網絡犯罪等專項行動,成功破獲“7.24”系列跨省毒品案等重大吸毒販毒案件,榮獲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
各項改革有效實施,創新發展匯聚新動能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工作,盤活盛宇紡織、中馬動力等 9 家停產半停產企業。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啟動并完成大部制行政機構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政務、市場、法治環境不斷改善,完成縣政務服務大廳搬遷,28 個部門進駐設置窗口 92 個,1256 個政務服務事項“一窗通辦”,行政審批精簡率達 40%,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 40%以上。
縣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掛牌運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度在全省位居前列。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萬億萬企技改工程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工程,2020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達到 24.5%,田野集團和武漢漢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稱號。穩健醫療、瑞濾膜、仕全興等 6 家企業與高校達成合作協議,建立了企校聯合創新中心。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發展呈現新變化
“十三五”時期,以建設宜居城鎮和美麗鄉村為重點,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
城區綠地率達到 41.6%,人均公園面積達到 11.57 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 53.7%。
武深高速公路嘉魚北段和嘉魚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陸八舒(扶貧大道)二級公路改建工程、S359 三環線至朱砂段一級公路、G351 武赤線等項目加快實施。全縣境內共有公路總里程2565.735 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通達率達 100%。
新建老人民醫院等一批城區停車場,城區停車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城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全面完成,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6%,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 100%達標。
寶康醫院建成投入使用,縣人民醫院住院樓二期主體工程完工,縣中醫院完成搬遷并由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托管運營。
同時,三湖連江環湖景觀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岳公樓棚戶區改造、小湖片區棚戶區改造、南湖片區棚戶區改造等項目有序實施。
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行“廁所革命”,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面建成,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 85%以上。
官橋新材料小鎮入選國家級特色小鎮。官橋八組入選“2018 中國鄉村振興先鋒榜”十大榜樣。全縣 20 個村獲評省、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實現新提高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武昌首義學院建設完成,武漢東湖學院南校區開工建設,華科附中咸寧實驗學校成功落戶,公辦幼兒園實現鄉鎮全覆蓋,躋身“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全面落實“兩孩”政策,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工作榮獲全國先進單位。
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縣域醫共體建設,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和醫用耗材加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達到 87 個,村衛生室標準化達標率 100%。“五險合一”改革完成,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和五保實現應保盡保。
全縣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0000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3%以內,低于省、市 4.5%的目標。
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湖北省業余網球公開賽、第十七屆金色年華杯全國新聞界網球大賽等體育活動。
全省首家縣級數字圖書館和數字文化館、簰洲灣 98 抗洪紀念館建成開放,縣圖書館獲批“國家一級圖書館”,獲批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十四五”展望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嘉魚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推動嘉魚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等風險加劇。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如何深入挖掘自身潛力,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努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成為擺在嘉魚面前一道現實課題。
因此,結合縣情實際,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針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結合湖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緊緊圍繞咸寧打造湖北省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范區和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發展定位,瞄定加快建設“湖北經濟強縣 濱江公園城市”的發展目標,通過高水平、高標準、高規格的規劃引領嘉魚高質量發展,推動嘉魚在“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臺階。